逆差逝后軸承行業的成效與對策
據中國軸承工業協會最新提供的軸承行業主要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和有關部門的統計數據表明,在機械工業各主機行業快速發展的帶動下,我國軸承工業2004年繼續保持了快速、穩健的發展態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軸承產品出口強勁,不僅提前一年實現了“十五”規劃的出口創匯目標,而且扭轉了2003年的軸承進出口逆差局面。但業內專家也指出,行業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和市場環境的不確定因素,也需要認真加以對待。
取得兩大成效
成效一:中國軸承工業協會的有關專家介紹,1993~2002年的十年間,我國軸承進出口貿易不但發展很快,而且一直是順差。到2003年情況卻出現了變化,當年出口軸承18.39億套,創匯8.44億美元;進口軸承13.58億套,用匯8.79億美元。雖然出口額仍繼續大幅增長,但由于進口額增長更快,軸承進出口十年來第一次出現了3000多萬美元的逆差,立時引起了全行業的關注。經過一年的努力,2004年全行業出口軸承22.7億套,創匯11.4億美元;進口軸承14.62億套,用匯1..25億美元。不僅提前一年達到了軸承行業“十五”規劃出口創匯9億~10億美元的目標,而且重又實現了進出口順差,順差額為1600多萬美元。
此外,在已提前兩年實現軸承行業“十五”規劃的銷售收入310億元、產量30億套目標的基礎上,2004年全國軸承行業又完成產品銷售收入446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22.5%,軸承產量達到49.3億套(其中外企獨資在華企業為8.3億套),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28%。企業的利稅也大幅增加,據統計,軸承行業主要企業2004年實現利稅總額17億元,同比增長16.85%。
成效二:業內專家指出,除了經濟總量的提升,行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也明顯加快,不同所有制企業間的聯合、兼并、合作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尤其是一些國有企業與民營、私營企業優勢互補、聯手發展的態勢明顯。例如近年,瓦軸集團與摩士集團合作發展微型軸承,與山東華天集團合作發展汽車軸承;哈軸集團與浙江健力集團合作生產電機軸承,與大連光陽公司合作生產冶金軸承;人本集團兼并杭州軸承廠;浙江天馬軸承股份有限公司收購成都軸承廠;格林柯爾通過資本運作,成為襄陽汽車軸承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東;洛陽軸承集團公司又與河南永城煤電(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洛陽LYC軸承有限公司。
面臨兩大問題
我國雖已進入世界軸承生產大國的行列,但還遠不是世界軸承生產強國,尤其是國內市場日趨國際化,競爭也將更為激烈。因此,專家提醒,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必須正視自身的問題:
問題一:我國目前雖已能生產5萬多種規格品種的軸承產品,但總體來看,我國軸承行業依然滯后于主機的發展,國內主機需要的一般通用產品的生產能力過剩,而部分高質量、高檔次、高附加值的產品卻不能完全滿足主機發展的需要,只好依賴進口,這也是近年來我國軸承進口額不斷攀升的原因。而有的產品國內軸承企業雖也能干,但因品牌不過硬,用戶對其可靠性、穩定性還不能完全放心。可以說,技術進步速度慢,產品開發能力差,仍是制約我國軸承行業更快發展的重要因素。
問題二:世界各軸承企業加快搶灘中國軸承市場的步伐,我國企業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目前,世界八大著名軸承公司都已在中國合資或獨資建廠,而且在合資、合作方式上他們也采取了新的策略,由最初的共同合資,發展到外企控股,近年來又變控股為獨資。不僅初步形成了相當強大的生產能力,也占據了較好的市場份額。他們從發展戰略考慮,一方面開發新的軸承產品,搶占中國軸承技術的制高點;另一方面,正逐步向鐵路、汽車、機床、冶金等中國軸承行業服務的主機市場深入。可以預見,中國軸承市場的競爭將更為激烈,情況將更為復雜。
采取四大對策
面對愈加嚴峻的形勢,業內專家認為,我國軸承行業必須采取相應對策,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對策一:要重視科技隊伍的建設和自主產品的開發,加快技術創新、技術進步的步伐。要把培養一支強大的科技隊伍作為企業發展的一項戰略舉措,強化人力資源管理,做好人才的吸引、培養和用好工作,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特別要研發有知識產權的產品,生產高精度、高可靠性、高附加值的產品,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國內各主機行業和重大技術裝備的需要,這也是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根本。
對策二:企業要實施“競合戰略”或戰略聯盟。因為我國的企業規模小,單個軸承企業年銷售收入最多的才3億多美元,還不如世界八大公司中最小的。因此只有實行企業集群戰略,達到相應的競爭規模,才能與國外企業相抗衡。軸承行業“十五”規劃已提出,要培育10個左右企業集團、20個左右“小巨人”企業,作為行業的脊梁和骨架,從而帶動全行業的發展。
對策三:在今后的對外合資合作中,要注意總結以往業內外企業在合資工作中的經驗教訓,注意選好合作對象,重視股權結構的構成,要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和品牌,要有應對不測變化的準備與策略。只有實現雙贏,真正達到以市場換技術的目的,才算有意義的合資合作。
對策四:實施品牌戰略,爭創名牌效應。當前國外大軸承公司的主要競爭手段是品牌擴張,而且他們許多都擁有世界級的知名商標和品牌,而我們尚處于產能擴張階段,技術擴張和品牌擴張還很不夠,國家級的知名品牌尚寥寥無幾,更不要說響當當的國際品牌。為此,中國軸承工業協會今年將成立“名牌戰略委員會”和“打假工作委員會”兩個非常設機構,以此推動全行業的創名牌工作,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同時提倡有序競爭,為名牌產品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與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