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鋁出口將消除海外短缺跨市套利值得關注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3月原鋁產量觸及紀錄高位的256萬噸,刷新2014年12月創下的218萬噸前一紀錄新高,同比增幅達到8%。今年一季度,原鋁產量同比攀升7.5%,至751萬噸。
到目前為止,中國鋁的產量和需求約占全球一半,并且基本上一直是與全球其它地區保持相對獨立的狀態,至少從出口來看。但中國大量過剩的冶煉產能已經導致了鋁過剩,目前開始出口,無論以是半成品,或者是以偽半成品的形式。
根據14日公布的初步海關數據,中國第一季出口未鍛軋鋁及鋁材同比增長約43%。這份初步數據雖然沒有提供細項數字,但1月及2月的資料顯示,絕大部分是半成品,像是鋁條、鋁桿、鋁線、鋁板、鋁片及鋁箔等等。這項退稅并不適用于原鋁出口,但市場上普遍認為,中國出口的半成品鋁到岸后,大多由進口商重新熔化鑄造。這些半成品鋁非常吸引中國以外的鋁消費端,因為比起透過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采購的供應貨源,中國半成品鋁的價格很有競爭力,特別是如果把LME的交割升水考量進來的話。
隨著更多中國生產的鋁進入區域和全球市場,今年特別是3月以來,持續居高不下的鋁現貨貿易升水在歐洲、北美甚至亞洲(主要是日本)等地區都出現了下滑的勢頭。
今年以來(截至17日)LME指標三個月期鋁下跌1.9%,CME期鋁6月合約下跌9.2%,而上期所滬鋁6月合約僅下跌0.9%。
金融危機之后,LME的倉儲問題越來越突出,而CME在倉儲制度和持倉透明度上下功夫,其可實物交割的鋁期貨合約在2014年5月6日重新掛牌,從一方面也反映北美鋁市場的定價基準。
CME鋁和上期所E鋁套利原理與LME鋁和上期所鋁套利原理基本上一致。先按照COMEX三個月鋁期貨+現貨升貼水+到岸升貼水×人民幣美元匯率×(1+關稅)×(1+增值稅率)+雜費計算現貨進口成本,由于中國鋁進口關稅暫定為0,因此可以忽略關稅那塊費用。然后,用上海市場或者華南市場鋁現貨扣減進口成本,從而可以得出進口盈虧。在合約標的、市場流通性(有無關稅壁壘)、走勢相關度上同樣契合套利條件。
相信這種中國鋁市場和海外鋁市場互通有無、相互補充的特性可以使得全球鋁市場定價更加合理,又有利于產業客戶套期保值和投機客戶獲取價差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