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裝備業如何應對金融危機?
2006年春天開始顯現的美國次貸危機,逐漸累積能量,終于在2008年9月迸發,發展為金融危機并迅速波及全球,實體經濟受到重創。受其連累,五年來一直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也未能獨善其身,今年GDP增長率將下降到10%以下。在這樣的經濟形勢下,我國物流裝備業狂飆前行的步伐開始放慢了。國家、行業和企業都在努力尋找應對危機的策略。
9月份如同一個分水嶺。之前,國內物流裝備生產企業正享受著朝陽行業好賺錢的幸福,忙得熱火朝天;進入9月,很多企業突然感到了冬天的寒意,有些企業甚至出現了停工現象。與此同時,國內經濟熱鬧的氣氛也明顯消減了許多。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開始蔓延到我國物流裝備行業,絕大多數企業已經考慮要如何過冬了。
來勢兇猛的金融危機
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主要源于持續不斷的金融創新造成了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嚴重背離。這種非正常現象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危機的出現。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美國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相差了10多倍。
金融危機不僅使美國金融行業遭受重創,也給實體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表現為市場上資金流動性不足,資金流產生凍結。企業籌借不到資金,銀行資金充裕卻不敢放貸,使得企業和企業、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交易減少,資金鏈條斷裂,導致美國房地產和汽車價格下跌,結果百姓更不敢消費。
由于全球經濟一體化,這種狀況迅速波及世界主要國家。中國自然也未能獨善其身。不過,美國的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并不大,因為我國的金融體系有自己的游戲規則,有自己的“防火墻”,現在也是它最健康的階段。但是,我國的實體經濟發展受到的沖擊已經顯現。作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我國的經濟外貿依存度達到70%,內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只有30%。受全球經濟發展放緩的影響,今年9月份我國GDP從兩位數的增長下降到一位數;稅收增幅從20%以上下降到2%,預計10月份的稅收將是負增長。
實際上,我國經濟增長率出現下滑,不僅僅是金融危機造成的。金融危機的確起到了“強力制動”作用,而導致國內經濟增速下滑的原因還包括宏觀調控、產業升級、房地產出現泡沫、新《勞動法》頒布、人民幣升值等,并且在金融危機來臨之前,一些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早已存在:
一是宏觀調控。前幾年,中國經濟發展存在過熱現象,政府不斷采取宏觀調控政策,如調高銀行準備金率、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等,在今年年初還對這些措施進行了加強。
二是產業升級。我國企業過去多是為國外企業代加工生產,這在廣東地區尤為明顯。而中國勞動成本的上漲,導致在產業升級中,大批中小型加工企業紛紛倒閉,或者向內地搬遷。
三是中國房地產出現泡沫。國家出臺了很多政策調控房地產業發展,使房地產市場陷入低迷。
四是新《勞動法》頒布。新《勞動法》的出臺使國內企業的勞動力成本大幅增加,造成一些企業利潤率迅速下滑。
五是人民幣兌美元的持續升值。匯率從2005年7月的8.3升值到最近的6.8左右,升幅超過22%。
這五個因素已經逐漸影響到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再加上來勢洶洶的美國金融危機以及緊隨其后的國際市場需求萎縮,無異于雪上加霜,造成了目前我國經濟的不景氣。
影響到底有多大
毋庸置疑,受到全球金融危機以及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重要轉折的雙重影響,作為服務于整體經濟發展的物流裝備業,必然也受到一定沖擊,也許不能再繼續保持近年來20%以上的快速發展了。最先嘗到金融危機之苦的是叉車企業和一些外向型企業,現在,包括貨架、托盤、輸送分揀設備、單元化產品、以及系統集成、物流信息化等幾乎整個物流裝備行業都明顯地感覺到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正日益加重。
據了解,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叉車行業承受的壓力比較大。從銷售情況看,近3年來,我國叉車年銷量和出口量均以30%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長。今年上半年我國叉車銷量達到93632臺,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23.93%;其中叉車出口 31287臺,同比增長51%。而7月份之后,叉車銷售尤其是出口呈現出下降趨勢。
其實早在2007年,國內叉車市場就出現了需求增速放緩的征兆。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工業車輛分會統計,2007年我國工業車輛銷售量約16萬臺,比上年同期增長36.6%;其中,國內市場叉車銷售量為11.4萬余臺,比上年同期增長26.66%;出口形勢更好,其中,電動工業車輛(包括電動平衡重乘駕式叉車、電動乘駕式倉儲叉車和電動步行式叉車)出口16200余臺,比上年同期增長51.7%,內燃叉車(含集裝箱叉車)出口30600余臺,比上年同期增長78.6%,叉車出口市場主要是歐盟、美洲和俄羅斯等地。顯然,我國叉車銷量增長越來越依靠出口拉動,因此對國際經濟形勢變化非常敏感。而恰在此時金融風暴迎面襲來,叉車企業受到的巨大沖擊可想而知。
據本刊記者初步調查,進入9月份后,國內多家知名叉車企業的銷售訂單銳減,生產量下降50%以上。部分叉車企業還出現了裁員現象,更有一些叉車企業無奈之下掛牌出售,卻無人問津。
與叉車行業相比,目前貨架、單元化產品、輸送設備、系統集成、物流信息化和自動識別等行業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還比較小。
以貨架行業為例:2008年上半年,貨架產品仍供不應求,貨架生產企業訂單排得滿滿的,對小額訂單干脆不接。但是由于鋼材成本非常高,企業的利潤微薄,甚至出現虧損。今年下半年,為了完成上半年的訂單,貨架企業的產量依然很高,并且隨著鋼材價格大幅下跌,企業利潤增加了。但貨架企業普遍擔心的是,原本談好的項目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被延期或者取消。同時,今年年底前拿到的訂單會減少,將直接影響到明年的生產和效益。
輸送機行業:與貨架行業類似,由于合同執行周期較長,輸送設備生產企業受到的影響并不太明顯。也有部分企業反映,目前一些客戶取消了合同,或者合同延期執行。
物流信息化和自動識別行業受到的影響也開始顯現。以某知名自動識別企業情況來看,今年下半年的訂單較往年有所減少,產品銷售價格下降。因為其客戶生意不如以前,一般性的訂單基本被取消,重要的訂單也在推后。由于該企業在前幾年的快速發展中積累了比較雄厚的資金,眼下還能應付。
如何迎接挑戰
面臨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增速下滑的影響,我國物流裝備業將何去何從?物流裝備企業該如何迎接挑戰?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企業在制定具體的發展策略和應對措施之前,首先需要對未來幾年的經濟形勢有較為清晰的認識。那么,這場金融危機到底要拖多久?
用“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來形容這場全球金融動蕩也許再恰當不過了。對于金融危機何日能夠痊愈,全世界多個權威經濟組織與專家學者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概括起來,樂觀說法是一年后可以結束,悲觀預測則會持續5年。
無論如何,當前,各國都在積極出臺經濟振興方案。為了從經濟衰退的泥潭中重新站起來,美國、歐洲和日本政府不斷推出幾百億甚至上千億美元的救市措施。然而,其效果很一般,投入的資金好像打水漂一樣,在蕩起幾圈漣漪之后,水面很快就恢復了平靜。在美國政府拿出“救市方案”沒多久,通用汽車面臨破產、花旗銀行即將倒閉的問題又浮出水面。由此可見,經濟嚴重下滑的負面影響正在加深。
中國政府對美國金融危機的反應非常迅速。9月以來,國務院已連續頒布了諸多刺激經濟的政策,其中包括投資4萬億人民幣拉動內需、4次降低存貸款利率等。但是,這些措施對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中國經濟何時能夠跨過金融危機這道檻?正處于高速發展周期的中國物流裝備業何時才能繼續高歌猛進?目前仍然是未知數,沒有人能回答這些問題。
實際上,金融危機對中國物流裝備業的影響已經開始量化在一些企業的財務報表上了。而且可以預見的是,如果國家刺激經濟發展的政策收效不理想,如果國際經濟繼續衰退,企業勢必會減少投資項目,減少物流工程改造項目,減少物流裝備采購需求,這將會對物流裝備行業產生許多負面影響,其增長速度將會進一步下滑,甚至負增長。果真如此,物流裝備企業可能會在明年下半年遭遇最困難的危機,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了。
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衰退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國物流裝備企業已經開始轉變經營策略,積極采取各種手段,準備安全度過經濟寒冬。
其中,受到金融危機沖擊較為嚴重的叉車企業,較早開始調整自己的發展策略。國內某知名叉車企業采取的措施就有一定代表性:首先,從“以產定銷”轉變為“以銷定產”,以適應現在訂單突然減少的局面。其次,苦練內功,把企業內部管理和技術水平提高到新的檔次,進一步增強市場競爭力;第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努力擴大國內市場銷量。
相對于叉車企業的做法,貨架企業的應對措施包括:回訪老客戶,爭取新訂單;不再對小訂單挑三揀四,以保證業務量少受影響;加強回收應收賬款;在業務操作上更加小心謹慎,堅決不承接可能產生壞賬的項目。
輸送機行業廠商的應對措施包括:保證項目的成功率,保證穩定拿到項目;加大市場宣傳投入,提高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少數資金雄厚的企業開始考慮并購,以擴大市場占有率。
金融危機對于物流信息系統供應商和咨詢服務商的影響并不嚴重,這恰好是其進行市場整合的好機會。
自動識別行業廠商的應對策略是:不斷研發新產品;減少不必要的產品功能,盡量把產品價格降下來;保持12個月以上的現金流;加大品牌宣傳力度等。
專家支招
2008年這場“突發性的危機”很容易使人聯想到1997年發生在東南亞的金融危機。當時,由于資金流動性不足,導致經濟不景氣,消費市場低迷。今天看來,兩次金融危機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這兩個時期企業的應對策略也會有很多可資借鑒之處。經過記者的了解和對一些行業專家的采訪,我們總結出三條經驗供物流裝備企業參考:
第一,堅守“現金為王”理念,保持鎮定。中國物流技術協會副會長王繼祥認為,“ 在這個‘冬天’里,誰擁有現金,誰就可以生存發展,具有競爭優勢。企業不要盲目擴張,等到經濟形勢明朗時再尋求最佳投資商機也不遲。物流裝備企業應該保證資金安全,注意回款情況,盡量收縮投資項目,做好過冬準備?!睆哪壳翱?,為保持企業的正常發展,至少要保有12個月以上的流動資金。
第二,最重要的是物流裝備企業要樹立信心,并且向客戶傳達企業的信心。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說,“經濟困難時期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傳遞信心就需要通過廣告、會議、活動等各種形式宣傳企業品牌,展示良好形象,樹立企業信心。因為有了信心,客戶才愿意與企業做生意。其實與進行投資相比,企業在宣傳方面投入的費用要少得多,也更易做到。一些物流裝備企業的宣傳費用正在增加,說明它們在嚴冬來臨的時候對宣傳更加重視。例如,知名物流軟件企業博科資訊最近就在北京大學舉辦了啟動“贏在物流”的大型活動。實踐表明,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加大投入宣傳造勢的企業,往往更容易度過難關,并在經濟形勢好轉以后能夠占據更為有利的市場地位。
第三,加強市場調研,在危機中尋找商機。往往危機來臨的時候也是商機大量涌現的時候。企業應當在面臨危機時穩扎穩打,夯實基礎;在危機過后,抓住商機迅速崛起,實現超常規發展。因此,在經濟形勢不明朗時,企業應積極進行市場調研,尋找商機,為今后的發展早作準備。
此外,物流裝備企業需要密切關注國家促進經濟發展的各項舉措。例如,國務院出臺了未來兩年內投入4萬億元人民幣擴大內需的十大措施,其中包括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企業增值稅轉型改革;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取消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限制等。政府大規模的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其中在物流領域,主要體現在各產品批發市場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設等方面,肯定會對物流裝備業的發展帶來益處。
在金融危機中,也常常會涌現出許多創新模式,物流裝備企業應該對此高度關注。如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出現的“倉單質押”、“物資銀行”等,就使很多企業從中獲益。當時還出現了以中國滯銷的輕工業產品換回俄羅斯飛機的成功案例。總之,加強觀念創新與運作模式創新,也將會有益于更多的企業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