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買入三元35%股權
在上半年傳得沸沸揚揚的統一企業收購北京三元食品股份(600429.SH,下稱G三元)一事在最近將會有確定的消息。接近統一投資上海總部高層的基金負責人透露,統一與三元已經就合作達成協議,最終的收購價格在4元/股,統一將持有G三元35%的股權。
按照目前G三元總股本6.35億股來計算,統一收購35%的股份至少需要支付8.89億元。
去年7月,統一曾以3億元的價格收購完達山15%的股份,在這次收購G三元之后,統一在中國乳業市場的意圖更清晰,即通過收購整合二線陣營品牌向第一陣營發起快速沖擊。
尋找戰略投資者
對于統一企業的收購價格,三元食品股份證券事務代表付靜和統一企業臺灣總部公共事務室公關經理Selina都表示并不知情。“我們還沒有接到關于這方面內容的通知。”Selina說。
但是對于G三元來說,統一企業可能是到目前為止最好的選擇。據三元集團一內部人士介紹,從2005年初G三元股權發生變動,北京控股退出,三元集團成為G三元第一大股東以來,先后有十來家國內外投資機構和包括達能、蒙牛在內的行業企業聯系過入股G三元事宜。不過三元集團在引進戰略投資者方面設下的中方控股底線讓絕大多數的聯系者斷絕了想法。“曾經有一家菲律賓企業與我們談過,但他們想控股,我們沒有答應。”這位人士說。有相當的企業都為獲得控股權開出了相當誘人的價格,一家美國私募基金的收購價格達到幾億美元。
三元集團引進戰略投資者的意圖很明顯,并不想甩掉G三元這個包袱,盡管G三元連續兩年虧損,而是想通過合作者將G三元帶回乳業第一陣營。“純生產企業對三元沒有多大幫助,如果是在乳品行業有經驗,而且能夠帶動三元乳品的銷售,這樣的戰略投資者就比較好。”三元集團上述人士說。
在這樣的思路下,法國達能和蒙牛這兩家同業競爭者也不符合三元集團的選擇標準,達能已經入主光明乳業,這兩家第一陣營的企業會提攜三元進入第一陣營嗎?在一番篩選后,在三元集團視野內只剩下一心想在大陸乳業市場有番作為的統一企業和另一家德國的乳業公司。
據統一企業的公開資料顯示,統一在臺灣乳品市場位居前三強,而在大陸只持有完達山15%的股份,這樣的速度不足以與蒙 牛、伊 利和光明抗衡,三元的品牌、北京的市場和土地資源無疑可以幫到統一大忙。三元不僅控制了北京周邊90%的奶牛場資源,而且在內蒙古、河北都建立了奶源基地,在北京市內幾千畝的土地資源也可以為其帶來可觀的收益。
“統一在行銷和渠道管理等方面十分擅長,近幾年通過不斷兼并收購獲得了多張全國性營銷網絡,是三元合適的合作伙伴,而且統一也需要在乳品飲料上尋求突破,來應對其競爭對手頂新集團的壓力。”聯合證券食品飲料行業分析師劉樹坤說。
寄望統一
統一的入股能否實現三元集團引進戰略投資者的預期?
G三元在2003年9月上市前一度躋身國內乳品市場第一陣營,但在蒙牛、伊 利從區域市場殺向全國市場的時候,G三元開始卻步。在2004年G三元首次出現1.23億元的虧損,而蒙牛和伊 利則分別盈利3.2億元和2.4億元。在2005年初,換帥后的G三元試圖靠廠房搬遷和出售所持麥當勞股權扭轉困局,但還是全年虧損6197萬元。
三元集團辦公室一人士表示,三元食品股份出現連續兩年的虧損主要原因在于其體制,“當時G三元是系統內部幾個國企重組的,但是機制并沒有大改變,自然打不過市場機制的企業,此外城市型乳業成本高,水、電、天然氣、職工工資、職工保險統籌都必須按規定交,職工人均工資2500元,而其他企業的人工便宜得多。”
分析師劉樹坤認為,從G三元發布的第一季度財報來看,該公司的資產優勢得到了明顯的體現,第一季度凈利潤259萬元,而去年同期卻是虧損1837萬元,在這個扭虧過程中,除去營業利潤減虧527萬元外,有1300多萬元來自于投資收益和營業外收支。
不過,從中國乳品市場的競爭狀況來看,外資品牌很少有成功的案例,而且三元的市場份額已經從第一陣營跌到第二陣營之外,統一和三元的聯合能否達到預期效果還很難說。“如果統一能夠在入主后,把三元和完達山的品牌優勢集合起來,對乳業市場的競爭格局才會帶來真正的沖擊。”劉樹坤說。
來源: 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