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國有資產流失的六種突出表現
企業改制和招商引資是地方政府追求政績不可忽視的兩項重要工作,也是近年來重點推進的兩項工作。但是,在這兩項工作中,都存在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那就是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流失的表現主要有這樣幾種:
一是政策性流失。這個問題,在招商引資與改制中都存在。招商引資中的國有資產政策性流失,主要表現在地方政府為了引資和吸引投資者,不惜在國家政策之外,又承諾以財政返還(多數地方叫即征即返)的方式,在稅收、土地出讓收入等方面給投資者額外的“彌補”,造成財政資金的流失,而且,這種現象正在加劇,流失的范圍也在逐步擴大。在企業改制中,為了吸引投資者,或者為了早日完成改制任務,也在制定改制政策時,政策放得很寬,各種優惠、折扣很多,在這些優惠、折扣下,絕大多數企業都是無償送給了投資者或經營層,也使得國有資產大量流失。
二是評估審計性流失。這主要表現在企業改制過程中,為了讓企業盡快改制成功,也為了讓投資者愿意接受,一些企業在改制管理費用過程中,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在聘請資產評估和審計機構時,以行政手段迫使中介機構在評估中低評資產,減少凈資產,以便于方便投資者或經營層收購。中介機構雖知道這樣做違法,出于競爭和利益考慮,也樂得其所,造成國有資產的嚴重流失。
三是掛賬性流失。按理,企業改制或引進戰略投資者,就是為了幫助企業走出困境,為了解決企業發展中的各種問題,轉換企業的經營機制。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發現,企業在改制過程中把許多應該由投資者或者接手的經營層解決的問題,都通過掛賬的形式留給了政府,懸空給銀行。一方面,一些企業在改制過程中,通過把優質資產事例成一個新的公司改制給了投資者或者經營層,而把不良資產、負債全部掛在原來的企業,使其成為空殼,造成銀行貸款、欠稅等債務懸空,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另一方面,則將拖欠的社會保障基金等以掛賬的形式,懸空在那里,造成實際上的由地方財政承擔,也直接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
四是土地轉讓性流失。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各地為了爭得投資者,在土地上做文章可謂是一大“法寶”。起初,還象征性地收一些土地轉讓費,慢慢地,隨著競爭的激烈,不僅土地零價格轉讓,很多地方還把各種基礎設施也全部建好,等于土地是負價格轉讓。即使是房地產開發用土地,一些地方也是以很低的價格轉讓給開發商,這也是開發商為什么一夜暴富的主要原因。
五是職工補償金的流失。在企業改制過程中,有一種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職工身份轉換資金,也稱職工補償金的流失問題。在前一輪的企業改制中,絕大多數地方在職工身份轉換這一環節上,都是按照量化的方式把這塊資金留給了投資者或者接手的經營者,按照所謂的“人在記賬、人走結賬、退休不算賬”的方式處理,實際上,這塊資金就留給了企業,留給了投資者或者經營者,客觀上也是一種國有資產流失的表現。因為,職工退休后就轉入了社會保障,由財政負擔了,但給社會保障部門和財政部門的資金,卻留在了企業。
六是腐敗性流失。這方面應該不用多說明,一些腐敗分子,為了個人利益,在引資、改制過程中,通過低價轉讓國有資產、低價提供土地資產、勾結投資者和經營層隱匿資產、會同中介機構低評資產等,使國有資產大量流失。有些發案了,有些卻沒有暴露。(艾琳)
來源: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