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經濟后發省份超常式發展的路徑解析
這是一個競合張力的時代。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新語境下,這種張力使一個后發的省份、城市在經濟寒冬中獨善其身,嶄露出無限春色。
通常印象中經濟欠發達的安徽,卻出乎人們意料地在這個競合時代崛起。帶著一份或疑惑或急迫的心情,無錫市黨政代表團循著春色,走進中部腹地合肥和蕪湖,尋求紆困解難的路徑,學習爭先進位的精神,感受賈道儒行之地不同往昔的風采。
國際金融海嘯的陰霾中,每一月、每一季出籠的數字都觸及痛處,令當政者坐立不安。而合肥、蕪湖兩地經濟數據所展現的“非常速度”,成為金融危機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種強烈的落差背后,正是安徽人傳承和發揚徽商精神突破禁錮、爭先進位的體現。
這組數據在金融危機沖擊中彌足珍貴,足以讓慣以優越感示人的蘇南城市艷羨:今年1—3月,合肥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6.4%,工業增加值增長2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0.5%;蕪湖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9.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2.1%。
顯見的是,所有經濟指標增幅均遠遠高出無錫市。“盡管合肥和蕪湖的經濟總量都比無錫小得多,但這樣的增長速度著實讓無錫人面子上有些掛不住。”前往安徽的火車上還對此行有些不以為然的一些代表團成員,此刻除了驚訝和羨慕,更多的是疑問:這兩個城市何以能遠離金融危機的陰影而逆勢上揚?
走進合肥和蕪湖,面紗漸次被撩開。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孫金龍直言,事實上,合肥也難逃金融危機的影響,只是合肥把金融危機作為追趕發達地區難得的機遇,敢走新路,敢破難題,鼓足干勁,危中尋機。蕪湖市委書記陳樹隆則坦言,在金融危機面前,政府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率先突破。
合肥和蕪湖的決策層都清醒地意識到:安徽經濟對外依存度較低,受到危機的沖擊也相對較小,危機可能就是機遇。因而,兩市鼓足干勁,千方百計擴大新增投資,并利用中央促進中部崛起和擴大內需的政策,使一些過去沒有條件干的大事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變成了現實。2008年,在全國所有省會城市中,合肥GDP、地方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等四項指標增速均名列第一。而蕪湖同樣以出色的成績成為名副其實的“皖之中堅”。
無論是孫金龍、陳樹隆,還是安徽企業和廣大干群,他們身上都閃爍著一種精神——徽商精神。當年沖破封建藩籬,打破抑商禁錮,稱雄商界三百余年的徽商,其精神為商界所傳頌。在傳承和發揚中,安徽人對徽商精神賦予了契合時代特質的新的內涵。正是這種突破禁錮、爭先進位的精神成就了“非常速度”,實現了金融危機彎道上的“超車”,也成就了安徽的巨變。
無論是合肥還是蕪湖,自主創新都成為一座城市的新符號和城市新戰略,并在應對金融危機中成功充當了“護身符”。安徽對自主創新的定位,有著更為深遠的政經考量。
“自主創新多了,對金融危機的抵御能力也就更強。” “是的,安徽自主創新有人文傳統,敢為人先,富于創造的特點,其底蘊便是安徽自主創新有豐厚的資源。”這是安徽省委書記王金山做客央視與崔永元對話時所言。
安徽科技創新,特別是奇瑞等汽車企業依靠自主創新,發展民族品牌,創造了“安徽模式”,受到社會的關注與贊賞。
當年小崗村發出了中國改革的先聲,但是農村改革大潮過去以后,安徽再度默默無聲。如潮的農民工從安徽走向全國主要城市,惟有安徽的工業依舊脆弱。然而,偏居安徽蕪湖一隅的一家小廠——奇瑞奇跡般地成為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的“頭牌”。
汽車在合肥、蕪湖的道路上行駛,路邊一家又一家汽車零部件廠家進入人們的視線。中國自主品牌的汽車,偏偏在農業大省安徽,在汽車消費有限的合肥、蕪湖一躍而出。
奇瑞從幾間簡陋小草房到年銷售200億元的民族汽車頭牌的奮斗史,從其車間里供參觀的一張張照片中可見一斑。10年間的崛起,是一個奇跡,而貫穿其間的是自主創新和“撞了南墻也不回頭”的精神。企業負責人介紹,奇瑞目前擁有6000人的龐大研發隊伍,其中外籍人員200人。每年的研發投入占年銷售的10%,這一數字讓隨行參觀的無錫市科技部門負責人咋舌:這一比例已遠遠超出發達國家的水平了。
而在合肥的江淮汽車、合力叉車,同樣以自主品牌在業界稱雄。1996年,南汽與江淮汽車的產量比是14∶1,而現在是1∶2。在國家首批命名的“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安徽叉車集團,濃郁的創新意識已浸潤到企業的每一寸肌理:企業根據創新能力為員工定崗定薪,鼓勵員工學習技術技能。自主創新使企業在金融危機中逆勢增長,成為全國重要的工業車輛科研、生產和出口基地。
自主創新,成為安徽騰飛一雙隱形而強健的翅膀。這個經濟后發的省份把自主創新提升到了更高的戰略層面,一個大膽的也是全國獨一無二的自主創新實驗區——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也由此誕生,期待著一個自主創新領域里的“小崗經驗”。
安徽的“探春之旅”,為無錫打開了一扇新的視窗。一個經濟后發省份在金融危機中所展示出的強勁的發展活力,超常式的發展路徑,給處于工業化后期并向“后工業時代”邁進的無錫以深刻的啟示。
毋庸諱言,盡管無錫正向先進制造業、高端服務業邁進,但全市經濟在金融危機沖擊下所出現的較大回落態勢,表明無錫的產業結構、發展方式需要加快調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為中部地區的合肥和蕪湖,為何在金融危機中能表現出強大的張力?作為兩市支柱產業的汽車、叉車、水泥行業,緣何能在最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強勁的競爭力?思索給無錫的未來發展以啟迪。
剖析合肥、蕪湖兩地產業結構,具有自主創新和自主品牌優勢,外貿依存度低、主要依靠內需市場,是其在金融危機中保持堅挺的主要因素。因而,無錫市要實施外需和內需的“雙輪驅動”,在堅持擴大開放、引進外資的同時,注重內需市場的培育。一方面壓縮一般加工貿易的過剩生產能力,提升出口產品的技術附加值,推動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攀升。另一方面要提升傳統產業,做強新興產業。今年2月底,海螺集團在蕪湖開工建設的兩條水泥生產線暨36兆瓦余熱發電項目,標志著海螺成為世界技術裝備水平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節能環保型的水泥生產企業之一。海螺集團從水泥生產到余熱發電,延伸出新的產業鏈,融入了兼并重組、資本運作、合資合作、引進技術等現代企業的諸多要素,使水泥這一傳統產業得到進一步提升。無錫在太陽能、風能等新興產業方面具有很強的發展優勢,但在產業延伸上沒有做足文章,太陽能目前還主要局限在電池組件上,尚未形成以后道為主的產業鏈,而無錫市意欲強力推進的風能產業目前主要以零部件為主,還有待形成整機產品,從而形成產業集群。
“如果缺乏自主創新意識,即使沒有金融危機,同樣要敗下陣來。”安徽的快速崛起,給了無錫人強烈的震撼和啟示:沒有自主知識產權,一個企業就不可能有核心競爭力,就很難真正做大做強,沒有一批自主創新和自有品牌的大企業,一個地區的經濟就很難有足夠的抗風險能力。無錫正全速行駛在科技創新創業的發展之路上,安徽經驗,更增強了無錫市扶持成長型企業,加強對自主創新、自有品牌企業培育的信心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