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普:中國企業增長放緩成定局面臨并購高發期
即使原油價格出現一定程度的回調,也很難改變中國企業利潤增長下降的趨勢
不幸的事情或許總是揮之不去。
標準普爾在其剛剛完成的《中國200大企業》一書中指出,由于高企的原材料價格,中國華能國際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能)這類下游企業,其利潤在未來依然會下降。
作為中國最大的上市獨立發電企業,華能面臨著尷尬處境。盡管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帶來了用電需求激增,華能的利潤在2005年卻出現了8%的下滑。
這份報告的主要作者之一,標普企業評級董事總經理白培睿在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指出,受高油價等因素的沖擊,中國企業的利潤增長減緩趨勢已成定局,盡管就在該報告發布的當天——9月26日,國際原油價格已跌破每桶60美元。
大勢難改
按照標普的統計,2005年中國企業的盈利狀況依然保持良好,200大企業中,只有9%的企業出現虧損。
但一個需要注意的現象是,中國企業的盈利增長率已開始放緩。2005年,中國企業的利潤增長率為20.8%,不如一年前的一半。更為重要的是,上游企業的利潤增長率,明顯高于下游企業。
白培睿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原油等原材料價格的上漲等客觀因素所致。
2004年以來,原油、銅、鋁等大宗商品一直在高位徘徊,并不斷創出歷史紀錄。
盡管近期國際油價出現了半年來最大的一次降幅,白培睿依然語氣堅定地表示,這種情況還會持續。
這是因為,在他看來,最有可能造成油價回落的重要因素是美國經濟的放緩。這將導致中國出口減少,而在中國經濟的增長還主要依賴于出口的背景下,中國的宏觀經濟情況將會惡化。這種后果對于中國企業來說,無論如何不是一個增加利潤的時機。
并購高發期
白培睿對《財經時報》表示,今后中國企業還將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企業并購的蓬勃發展。
在并購浪潮中,海外并購無疑是一個亮點。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主要分為兩類:尋找資源和擴大市場。
為緩解成本上升的壓力,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主要以資源企業為主。中國的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都紛紛在海外擴展自己的資產;寶鋼等下游企業也開始了自己的并購之旅。而TCL和聯想也通過收購競爭對手的方式,擴大市場份額。
白培睿認為,今后發生更多的情況將是,中國企業的國內并購。根據他的分析,中國企業除面臨利潤增長率下降外,產能過剩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按照經濟規律,產能過剩加上利潤增長率的下降,最后一定會導致企業間并購行為的頻繁發生。
“今后,汽車、鋼鐵、零售、家電等行業的并購,將層出不窮。”
現金充裕也是中國企業熱衷并購的重要原因之一。據標普統計,目前200大企業中,有41%的企業處于凈現金狀態,也就是說,其現金資產大于它本身的負債。
這些暫時閑置的資金,將極有可能被用作收購時的資金。
來源:財經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