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稅開征卡車大噸小標頑疾將根治
2009年1月1日,國家正式開征燃油稅替代養路費、客運附加費等多項行政收費。這讓很多一直依靠“大噸小標”產品拉動銷量的企業有些上火。而那些過去在“大噸小標”問題上被人看作“不變通”、“死心眼”的企業又嗅到了市場良機。
利益消失
“大噸小標”是卡車市場多年來的頑疾。“從上世紀90年代初,國家實行汽車產品目錄起,‘大噸小標’車輛就開始在市場上出現并迅速興起。”交通運輸部公路交通科學研究所公路交通試驗中心李永福告訴《商用汽車新聞》記者。
2000年以來,有關治理超載超限、清理整頓“大噸小標”的文件年年發,各部委不斷加大治理力度,但始終難以根治這一頑疾。其原因歸根結底就是利益作祟。雖然用戶經常會因為營運證上標明的載重量與實際車重不符,受到運管部門的行政處罰,但由于高速通行費和養路費都是按照車輛核定的載重量來征收,“大噸小標”車輛每年都能在這兩項開支上節省不少。正是這種利益的驅動,讓用戶甘愿冒著被罰款的風險去購置這類車型。而企業為了滿足用戶需求,在產品的超載設計和“大噸小標”的問題上也動足了“腦筋”。盡管從2003年起,全國開始陸續實施計重收費,改變了過去按照車輛載重量收費的傳統,使得“大噸小標”產品失去了在高速公路收費上所享受的“優惠”。但在養路費上每年節省數千元的利益驅動,還是讓這些產品在2005年交通部(現為交通運輸部)等幾部委聯合開展的治理“組合拳”中生存下來。
燃油稅,對于“大噸小標”產品則是致命一擊。養路費、二級公路收費的逐步取消,徹底切斷“大噸小標”產品最后一條利益來源,紛紛擾擾十余載的“大噸小標”問題就此將“壽終正寢”。
巧合的是,國家汽車申報專家審查機構——中機車輛技術服務中心于2008年11月向汽車廠商發出通告,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對廂式卡車(含保溫車、冷藏車)車型公告型號中載質量系數不符合法規要求的公告型號予以撤消,以規范和整頓超載嚴重的卡車市場。據江鈴汽車JMC品牌經理劉經賢介紹:“2008年12月31日后,載質量系數不符合法規要求的公告型號不再允許生產。2009年6月30日起,載質量系數不符合法規要求的公告型號不再允許銷售。”
企業面臨的危險與機遇
面對“大噸小標”即將退出歷史舞臺,卡車企業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一些企業不符合法規的公告有上百個之多,甚至在一些企業中這樣的產品占全部產品的一半左右。”劉經賢介紹說。如果2009年6月30日起這些產品不允許銷售,對于很多企業來說將是一次不小的打擊。
中國重汽集團總裁蔡東認為,“大噸小標”產品失去競爭優勢,會讓一些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下降,中國重汽則可以抓住這一機遇拓展市場。
一位重卡專家認為:“對于重卡市場的影響可能并不會很大,計重收費后很多企業已經意識到‘大噸小標’車輛面臨被淘汰的風險,雖然目前很多企業的產品公告中還有大量這樣的產品,但多數不是主力車型。對那種完全依靠‘大噸小標’產品搶市場的企業來說才是致命打擊。現在重新申請產品公告需要提供樣車,申請時間也比較長,企業要想在短期內解決‘大噸小標’失寵的困境并不容易。”
對于輕卡市場,“大噸小標”產品如果被嚴格限制生產和銷售,或許將直接影響到整個輕卡市場的格局。
按照規定,2008年7月1日起,總質量大于3.5噸的商用車強制實施國Ⅲ標準,小于3.5噸的N類輕型柴油車在2009年7月1日強制實施國Ⅲ標準。據記者了解,很多企業為了爭取緩期執行國Ⅲ標準這一年時間,通過套用公告等手法把車輛的載重量標定在3.5噸以下,形成了一大批“大噸小標”的產品。“對于這些非規范操作的廠商來說,此次被燃油稅實施和政府加強治超的監管打了個措手不及。市場上3.3米及以上軸距的輕卡產品,如果總質量標到3.5噸以下,則是100%的‘大噸小標’。”劉經賢分析道。這意味著,燃油稅實施后,輕卡企業要想靠打“擦邊球”來逃避國Ⅲ的難度將會越來越大,這肯定會引發輕卡市場新一輪的競爭。
記者手記
政策勿需打市場導向最重要
從2001年原國家經貿委、公安部出臺《關于在生產及使用環節治理整頓載貨類汽車產品的通知》開始,國家治理超載超限和“大噸小標”的政策和措施年年出臺,治理行動也始終沒有中斷過。但打了8年,治了8年,仍沒有將問題徹底根治。
原因何在?市場的需求和利益的驅動。幾年間,政令出臺無數,但更多的是限制和打擊的做法,行政指令的味道更濃,而“大噸小標”現象存在和紅火的根源——利益則始終沒有被觸及。因此,在“大噸小標”問題上,一味把矛頭指向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感,而不去切斷其背后真正的利益驅動,“大噸小標”就不會根除。
而這次,當大家一致判斷“大噸小標”產品將會壽終正寢時,我們看到的并不是更加嚴格的政府指令和更強有力的懲治措施,而是通過經濟手段來進行導向。燃油稅實施后,切斷了“大噸小標”產品的利益鏈條,讓用戶不再覺得這樣的產品能夠給自己帶來實惠,反而可能會增加運營成本,而且還要面臨被路政罰、警察堵的風險。利益驅動沒有了,這樣的產品自然就不會有銷路,必將走向滅亡或者另尋出路。
所以,在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中,一味地“打”并不會成效卓著。找到問題的根源,通過市場這只無形的手來解決問題,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