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外匯局官員表示返程投資須“正確引導”
學者認為跨國并購是國際趨勢,審查是國際慣例
本報記者 張欽秋 廈門報道
備受關注的《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昨日起實施,同日,中國企業跨國并購成為此次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研討的一個話題。國家外匯管理局資本項目管理司司長鄒林提出,對返程投資問題不能放任不管,必須對其進行正確引導。
有學者提出,跨國并購已成為跨國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是國際趨勢,對其進行審查也是國際慣例。預計短期內并購案會減少,但從長遠看,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外資并購仍將健康發展。
返程投資須引導
近年來,我國跨國并購金額增長迅速。據聯合國貿發會統計,2000年我國跨國并購金額為22.5億美元,到2004年增長到67億美元,2005年到今年上半年則又有進一步快速增長。然而,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其中有相當部分增加值系境內資本通過多種渠道流出境外,再返回收購境內企業,即返程投資所致。
國家外匯管理局資本項目管理司司長鄒林指出,如果長期放任返程投資發展,對國際收支、對資本項下的流出或監測存在很大隱患,返程投資對中國經濟運行是有負面影響的。
他說,大量的返程投資削弱了外資與境內的交流,在中資企業內部造成新的不平等待遇;同時,返程投資大量發生,必然引發跨境資本大量流動,在對避稅島公司還缺乏有效監管的情況下,這會增加宏觀經濟運行的危險;此外,大量的返程投資虛增了我國的國際收支規模,并將影響國際收支,對人民幣匯率產生影響,若缺乏必要監測和控制,大量的資本流出實際上是變相的資本外逃。
堵塞體制漏洞
“《規定》中一方面引入了‘實際控制’原則,首次明確了外資可以用換股的方式并購境內企業,但境外公司必須是上市公司;另一方面,通過更嚴謹的規定堵塞各種可能的‘空子’,有利于堵塞體制上的漏洞,最主要的是針對一些國內企業海外借殼上市、變成外資企業后,又回來對國內企業進行并購的‘假外資’的問題。”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沈丹陽隨后的發言,實際上是對鄒林的言論做了進一步的補充:《規定》的出臺,有利于規范“假外資”問題。
通過博客質疑凱雷并購徐工一案的三一重工執行總裁向文波也出席了昨天的會議,他認為,對外開放應是有管理、有保護的開放,引進外資應是有選擇的引進。
外資并購仍將健康發展
“我國全面進入加入WTO的后過渡期,外資并購案例將會越來越多,在此情況下,通過完善并購新規,打消外商疑慮,才能更有利于外資并購的發展,才能更好地對外開放。”沈丹陽在此后的發言中指出。他認為,從宏觀上看,借助外資并購可盤活存量資產,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進而實現社會利益最大化,并有效補充國企改革中的資金不足,為國企改革創造有利的融資條件,有利于改善我國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和公司治理結構。就民營企業而言,民營企業可以通過與外資的并購更加深入徹底地與外資的管理優勢和渠道優勢相結合,迅速發展壯大。
近來,外資在中國進行的所謂“惡意并購”或不規范并購的行為,社會各界議論較多,認為原來的外資并購規定不夠明確;其次,在涉及國家經濟安全、外商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等問題上,原有規定不夠清晰。對此,沈丹陽指出,《規定》出臺后,對上述問題做了進一步明確和規范,可以打消外商的一些疑惑,也可更好地維護公平競爭和國家經濟安全。從表面上看,《規定》對外資并購進行審查和控制是“從嚴”了,但是,明確細化的規范澄清了社會上一些諸如“惡意并購”等似是而非的概念,對于那些合規合理的并購又是一種促進。其實外商也希望對外資并購做出明確規范,以免以后再生波折。
沈丹陽進一步指出,在全球跨國直接投資總額中,以并購方式進行的投資約占80%以上,跨國并購已成為跨國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是國際趨勢,對其進行審查也是國際慣例。目前,有些外資并購項目尚在觀望,估計短期內并購案會減少,但從長遠來看,并購還是會增加,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外資并購仍將健康發展。
來源:中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