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政策東風送暖海外揚帆正當時
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正在逐漸擴散。2月20日,通用汽車的子公司瑞典汽車制造企業薩博,宣布申請破產保護。
在全球制造業的冬季里,中國“溫度”幾何?目前,盡管中國宏觀經濟同樣面臨周期性下滑趨勢,但金融危機之于中國的影響,因為基礎和條件不一樣(中國主要是自給自足型經濟),中國制造業雖然也面臨挑戰和危機,但更多的是機遇,機遇大于危機。
“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趨勢沒有發生根本變化,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依然強勁。”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總書記胡錦濤這樣強調。他表示,全球經濟面臨的調整和重組,對于中國經濟發展是“帶來了新的機遇”。
2009年,中國極有可能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基地。華盛頓經濟咨詢機構GlobalInsight日前預測,中國今年在全球制造業輸出中所占比例將達到17%,而美國將從2007年的20%下滑至16%。
這并非沒有可能。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1月國內汽車銷售73.55萬輛,其中,自主品牌轎車銷售13.02萬輛,兩年來銷量首次超過日系車,重奪市場占有率第一。
經濟危機的結果,就是產業洗牌,洗一次牌就是一次機遇。
政策東風送暖
日前,鋼鐵、汽車、造船、石化、輕工、紡織、有色金屬、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和物流等十大行業振興規劃陸續出臺。
政策導向已經對實體經濟發揮出催化效應。據新華社消息,河北省借國家出臺裝備制造業振興規劃的契機,日前明確以電氣設備、交通運輸裝備、專用設備為重點,確定裝備制造業十大基地,力爭用5年使裝備制造業成為河北繼鋼鐵產業之后又一個支柱產業。據悉,保定天威、唐山軌道客車、宣化工程機械、中鋼邢機冶金軋輥等企業將成為十大基地的核心骨干。
中國擴大內需政策,比西方國家單純對問題企業進行資金救助的功效大得多。
制造業門類多、范圍廣,政府4萬億投資拉動的需求,對中國制造業而言算是一塊不小的蛋糕。日前國家商務部有關人士在赴湖南調研時就發現,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這些大型機械制造企業,目前的經營形勢就相當的好,“說是4萬億投資讓它們起死回生也不為過。”上述人士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
專家和企業界人士認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財政政策,既為企業擴大了市場,也緩解了企業的資金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