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寶森:改變重主機輕配套的發展模式
工程機械產業報告顯示,其行業利潤的70%被進口零部件所吞噬。國際強勢企業以提高價格、延期交貨、不成套供應,甚至囤積居奇等方式,來實現其對市場的操控。
在新近推出的《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有關提升四大配套產品水平,夯實產業發展基礎的內容,引起了許多相關行業人士的關注。“希望長期以來,‘重主機輕配套’的發展模式能因此得到扭轉,在裝備制造業中,真正樹立并堅持得基礎產業者得天下的理念。”中國液壓氣動密封件工業協會理事長沙寶森近日在接受采訪時這樣對記者說。
經濟的全球化,使美國金融危機像流行性感冒一樣,迅速蔓延到全球的不同角落。中國液壓氣動密封行業也受此影響,出現了訂貨合同減少,利潤下滑,資金緊缺的情況。但沙寶森認為,任何“救市”措施都不應以犧牲產業升級為代價。
“市場好的時候,大家都忙著抓產值,抓份額。現在市場冷下來,大家倒是可以靜下心思考一些問題,比如:以往的發展戰略和發展路徑是否存在問題;什么才是裝備制造業賴以生存和強大的根基等。”他若有所思地說:“優先發展基礎件工業,早在上世紀80年代《國家十四個重點領域技術政策要點》機械工業篇中,就被提到僅次于‘堅持質量第一’的地位。20多年過去了,‘優先發展’沒有得到落實。現在的基礎件工業仍未改變長期以來的弱勢地位,這直接影響到裝備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力。希望《振興規劃》的出臺,能使基礎件行業在經濟的嚴冬中感受到春天的氣息。”
液壓產業已具規模
現代液壓技術源于傳統的機械技術,又融合了控制理論、精密制造、新材料、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檢測、傳感器以及信息技術等,其產品和系統通常體現為多種技術的融合與系統集成。
作為世界上裝備制造業最發達的美、德、日等國,都有著液壓強國的深刻背景。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流體傳動行業的產值規模已經從不足10億元,發展到現在的近500億元。
統計顯示,中國液壓市場銷售規模約占全球市場銷售總規模的13.81%;中國氣動市場銷售規模約占全球市場銷售總規模的11.03%。這表明,中國已成為世界流體傳動產品的市場需求和制造大國。
目前,行業內重點骨干企業普遍注重自主創新,每年都有近百項新產品、新技術問世,其中一批產品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行業骨干重點企業新產品產值近3年來同比增速分別為25.4%、30.1%、32.9%;新產品產值占總銷售額比例同比增速分別為30.3%、34.4%、36.8%,都超過了銷售額的增長速度。此外,通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后的再創新產品,已成為目前中、低端市場上的主流產品。
在介紹了行業近年來的運行情況后,沙寶森指出:“圍繞著能否占據基礎件產業的制高點,已成為當前國際制造業中一場沒有硝煙的爭奪戰。我們就是要從這個高度認識基礎件在整個裝備制造業的重要戰略地位。也只有持續做強基礎件產業,我們的裝備制造業才會有競爭力,才能為自己贏得市場的話語權和發展權。”
不升級只能淚流滿面
盡管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流體傳動產品的生產大國,但還遠不是生產強國。
目前,中國流體傳動產品及成套能力已基本可以滿足國內中低端市場的需求,總市場自給率約為70%,此外,還有總產值10%的產品出口。但高端市場所需求的產品還基本依靠進口。2008年,中國液壓產品進口額約為21億美元;氣動產品進口額約為4.5億美元;密封產品進口額約為4.8億美元。
沙寶森指出,現在有觀點認為,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產品選擇途徑多樣化的現實,并不一定要求中國制造業的能力構成必須面面俱到。“如果是一個小國,那不成問題。但作為一個大國,永遠受制于人是不能接受的。”他感慨道:“我們出口的是血汗呀!企業核算一下不虧本就做了。而進口的呢,是眼淚!”
他介紹說,當國內的產業能力還處于初始階段,不具備對市場先行者形成沖擊時,那么產業面對的發展環境是相對寬松的。一旦這種態勢發生了變化,那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工程機械產業報告顯示,其行業利潤的70%被進口零部件所吞噬。國際強勢企業以提高價格、延期交貨、不成套供應,甚至囤積居奇等方式,來實現其對市場的操控。“對中國出口的產品價格甚至比他們自己的國內售價高出十倍,這還不夠觸目驚心嗎?”他動情地說:“有關決策者們應該從中得到啟發和反思了。”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國際流體傳動有實力的企業幾乎無一例外地進入了中國市場。從來料加工、合作生產、合資,到獨資建廠。近年來,并購龍頭企業已成為主要的整合方式。
“國內氣動產業中的排頭兵企業已經被整體收購了。目前,幾乎所有的國內液壓強勢企業都成為外資企業的收購目標。”他指出:“如此發展下去,是否會造成民族產業的空洞化呢?行業的‘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指出,我們在液壓產品領域中仍處于落后和被動狀態,與國際液壓強國有明顯的差距。這種差距已越來越成為制約裝備工業總水平提高的突出矛盾之一。那么,要發展基礎件產業,沒有載體又該如何實施呢?對此,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一定要挺起我們的脊梁。正所謂‘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
使命、責任并不空洞
中科院院長路甬祥在其“對流體傳動與控制技術的系統哲學思考”一文中指出:由于流體特性及其應用領域的多樣化及復雜性,流體傳動與控制技術在未來有著無窮無盡的研究領域和無止境的應用范圍。
不過,這個內涵極其豐富的領域,絕不是夢想“一夜暴富”者的樂園。
“基礎件工業特別是流體傳動產業具有投資大、多學科交叉、生產工藝復雜,但產出慢的特點。做這一行很難轟轟烈烈,更多的是在寂寞中堅守。”沙寶森嚴肅地說:“由于各種原因,行業內原有的共性應用技術資源幾乎消失殆盡。而國外制造商正在以各種方式竭力維護原有的市場秩序和格局。在這種環境下,沒有使命感、責任感、定力和創新精神是很難有所成就的。”
他認為,對于基礎件這樣的弱勢產業,僅靠自我積累,自我發展來完成實質性突破是不可能的。日韓等后發國家之所以能迅速實現趕超,主要是受益于政府通過《基礎件振興法》而實施的大力度的扶持措施。
中國流體傳動產業也曾贏得過兩次大發展的機遇:一是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國家投資引進了數十項產品及制造技術;二是上世紀90年代初,以“關于加快振興基礎件工業條例”的推出為契機,全行業得到6.5億元的技術改造補充專項資金,由此才奠定了今天這樣的基礎。
“應該說,流體傳動行業新的發展機遇就在眼前。《振興規劃》的推出讓行業充滿了期待,不僅僅是政策、資金、項目,更需要切實的‘名份’、觀念的轉變及實實在在的舉措。”他最后說:“中國流體傳動產業要實現從大到強的轉變,無疑會面對許多坎坷、艱難。但我有一個信念:‘天下之事,因循則無一事可為;奮然為之也未必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