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滌綸混紡紗生產工藝介紹
0 引言
大豆纖維屬于再生蛋白質纖維,它是采用生物工程新技術從脫脂的豆粕中提取蛋白質,通過添加功能性助劑,改變蛋白質空間結構,經濕法紡絲而成。它是一種“綠色”的易生物降解纖維,具有良好的吸濕性和透氣性,用其制成的面料手感柔軟,穿著舒適。是制作高檔內衣、服裝的理想原料。
南陽紡織集團曾開發研制大豆蛋白纖維/滌綸65/35 13tex混紡紗。本文將結合生產實踐,就其工藝特點作一探討。
1 紡紗過程及主要工藝參數
1.1 原料選擇及其性能特點
滌綸:選用韓國1.5dtex,38mm滌綸短纖維。
大豆蛋白纖維:規格為1.27dtex,38mm,色澤是米黃色,兩種纖維物理性能見表1所示。
大豆纖維的特性是:表面光滑,蓬松,單絲細度細,比重輕,強力和伸長率高,耐酸耐堿性能好,富有彈性和光澤,吸濕導濕性優良。濕斷裂強度相當于干斷裂強度的85%左右,初始模量較大,并具有較高的鉤接強度和結節強度,較高的纖維強度和良好的延伸性。當大豆蛋白纖維與滌綸混紡后,混紡紗強力提高,外觀、光澤和染色性能均比滌棉混紡紗更好。
表1 大豆蛋白纖維與滌綸纖維的主要物理指標
項目 滌短纖 大豆蛋白纖維
細度(tex) 1.5 1.27
干斷裂強度(cN/dtex) 5.0 4.2
濕斷裂強度(cN/dtex) 4.9 3.9
干斷裂伸長率(%) 44 16
濕斷裂伸長率(%) 44 17
質量比電阻(lgΩg/cm2) 9.3 9.5
1.2 主要工藝流程
滌綸:清花A002D→A006B→A036C(梳針)→
→并條FA302(三道)→粗紗A454G→細紗FA502A→絡筒村田No.7-Ⅱ→成包.
1.3 各主要工序工藝參數
1.3.1 清花工序工藝特點(大豆蛋白纖維)
大豆蛋白纖維比電阻高,在紡紗中易產生大量靜電,在開包后用抗靜電劑、防滑劑和水按一定比例配制后噴灑在原料中,堆放一定時間后,然后進行生產。車間相對濕 度控制在70%-75%之間,以減少靜電的影響,抓包機要少抓、勤抓、清花過程中盡可能減少對纖維的打擊數。大豆蛋白纖維成卷后一般粘連性較嚴重,從而影響生條的條干和重量不勻率,因此清花成卷機上要使用防粘羅拉,并加大緊壓羅拉的壓力。成卷后用塑料薄膜包好,嚴防水分和油劑揮發,其主要工藝參數見表2。
表2 清花工序主要工藝參數
項目 工藝參數
棉卷干重(g/m) 398
A036C打手速度(r/min) 395
給棉羅拉一打手隔距(mm) 13
A006B打手速度(r/min) 390
A092剝棉打手速度(r/min) 395
A092均棉羅拉速度(r/min) 310
A092回擊羅拉轉速(r/min) 425
棉卷羅拉(r/min) 12
棉卷伸長率(%) 1.25
1.3.2 梳棉工序工藝特點(大豆蛋白纖維)
大豆蛋白纖維靜電現象嚴重,纖維間抱合力差,纖維易粘附針布,纖維網剝取困難,要適當降低生條定量和棉風張力牽伸倍數。相對濕度控制在70%-75%之間,使之減輕因靜電吸附纖維和纏繞壓輥現象,要配置紡化纖的針布并適當加大錫林與刺輥速比,減小錫林與道夫隔距,降低錫林速度,以減少在分梳過程中對纖維的損傷。適當調大錫林與蓋板間的隔距,以減少短絨和棉結。生產工藝的配置原則以采用“輕定量、低速度、中隔距、小張力牽伸”為宜,其主要工藝參數見表3所示。
表3 梳棉工序主要工藝參數
項目 工藝參數
生條定量(g/5m) 21.73
錫林速度(r/min) 315
道夫速度(r/min) 21
刺輥速度(r/min) 785
蓋板速度(mm/min) 104
給棉板—刺輥隔距(mm) 0.29
錫林—蓋板隔距(英寸‰) 0.279、0.254、0.229、0.229、0.254
錫林—道夫隔距(英寸‰) 0.102
大壓輥-下軋輥牽伸倍數 1.127
1.3.3 并條工序特點
膠輥有繞工本費現象,短纖維積聚在絨套上來不及清潔就進入纖維網,易形成疵點。由于滌綸纖維本身回潮率較小,當相對濕度過大時,易纏繞膠輥羅拉,因此并條工序相對濕度應適當偏低掌握,以控制在65%-70%之間為宜,加壓量適當加大,使之保證有足夠的握持力與牽伸力相適應,以確保纖維在牽伸中穩定運動,從而提高條干水平。因此并條生產工藝應采用“重加壓、中定量、大隔距”的工藝原則,主要工藝參數見表4所示。為了使大豆蛋白纖維與滌綸混合均勻,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a)為確保混紡比準確和混和均勻,采用滌預并條和混并三道,共四道并條工藝配置。
b)混并頭道以2根滌綸預并和4根大豆蛋白纖維生條進行并合牽伸,混并二、三道則以8根條子進行并合牽伸。
表4 并條工序主要工藝參數
項目 定量(g/5m) 并合數(根) 膠輥加工(kg) 出條速度(m/min)
滌預并 18.13 8 30×32×30×6 210
混并頭道 17.15 6 30×32×30×6 200
混并二道 16.10 8 30×32×30×6 200
混并三道 15.80 8 30×32×30×6 200
1.3.4 粗紗工序工藝特點
選擇合適的捻系數,并適當控制粗紗張力,要盡可能減少粗紗意外牽伸,這樣對成紗條干有利。由于熟條極易分叉散開,操作時要嚴防條子起毛、破邊。要特點注意滌綸原料中超長和倍長纖維及前道未并條子中的疵點,粗紗羅拉隔距要適當放大。在整個粗紗工藝中以采用“重加壓、大捻度、大隔距、慢車速”的工藝原則為宜,主要工藝參數見表5所示。
表5 粗紗工序工藝參數
項目 工藝參數
粗紗定量(g/10m) 4.207
軸向卷繞密度(圈/cm) 4.251
前區集合器(mm) 8.0
中區集合器(mm) 6×4
錠速(r/min) 660
粗紗捻度(捻/10cm) 4.65
加壓重量(kg/雙錠) 20×15×20
前羅拉速度(r/min) 235
1.3.5 細紗工序工藝特點
宜選擇硬度稍大的膠輥,可提高成紗條干水平。根據大豆蛋白纖維的特性,采用“中加壓、小鉗口隔距、大后區羅拉隔距、小后區牽伸倍數”的工藝原則。車間相對濕度控制在68%-72%之間,以減少靜電作用的影響,使細紗車間生產順利進行。細紗捻系數應適當偏大,以增加纖維之間的抱合力,減少成紗毛羽。可適當降低車速和錠速,以便降低離心力和靜電積聚現象對成紗質量的影響。其主要工藝參數見表6。
表6 細紗工藝參數
項目 工藝參數
錠速(r/min) 14000-15000
羅拉隔距(mm) 19×30
羅拉加壓(kg/雙錠) 15×10×12
鉗口隔距(mm) 2.5
捻度(捻/10cm) 98.5
前羅拉速度(r/min) 176
后區牽伸倍數(倍) 1.29
鋼領型式 亞光
鋼絲圈型式 7506-b/0(鍍氟)
2 成紗質量情況
成紗質量情況(見表7)。
表7 成紗質量性能(15次測試平均數)
項目 實測值
條干CV(%) 14.3
單紗斷裂強度(cN/tex) 23.6
百米重量CV值(%) 1.6
百米重量偏差(%) +0.2
單強CV值(%) 8.2
捻系數 370-390
細節(個/km) 3
粗節(個/km) 13
棉結(個/km) 25
2mm毛羽(根/10m) 236.7
3mm毛羽(根/10m) 78.99
3 大豆蛋白/滌綸混紡紗毛羽的工藝影響因素分析
大豆纖維和滌綸混紡時,由于靜電作用,纖維間抱合力較差、纖維蓬松,在紡細紗的過程中,易產生大量的毛羽,為減少成紗毛羽,做了下面的專題測試,其結果見表9、表10所示。
3.1 錠速對成紗毛羽的影響
紡大豆蛋白纖維/滌65/35 13tex時,選用四種錠速,在同粗紗同錠條件下,紡紗后分別測試其毛羽數,結果見表9所示。
表9 不同錠速對細紗毛羽的影響
項目 錠速(r/min)
17660 16520 16000 14760
2mm毛羽(根/10m) 210.48 190.11 187.42 159.48
3mm毛羽(根/10m) 67.58 60.48 55.33 43.01
由表9可見,錠速對毛羽的影響十分顯著,當錠速由17660r/min降為14760r/min時,2mm和3mm毛羽數量各減少了24.40%和36.20%,主要原因是大豆蛋白纖維和滌綸纖維的比電阻大、抱合力差,錠速增加后,氣圈段紗線的離心力增大,并且紡紗中產生大量的靜電,使纖維更容易從紗條中冒出而形成毛羽。
3.2 車間相對濕度對毛羽的影響
細紗車間的相對濕度在50%-60%之間時,毛羽明顯增加,但當相對濕度提高到70%以上時,成紗毛羽數量明顯下降。將在相對濕度50%-60%時存放48h的大豆蛋白纖維/滌65/35 13tex的粗紗(測得其回潮率為2.50%),與相對濕度在70%-73%之間的粗紗(測得其回潮率為3.5%),紡紗后比較其毛羽數量,測試結果見表10所示。
表10 相對濕度對細紗毛羽的影響
相對濕度(%) 50-60 70-73
2mm毛羽(根/10m) 231.79 168.45
3mm毛羽(根/10m) 84.57 60.92
由表10可見,紡大豆蛋白/滌綸混紡紗時,當細紗車間的相對濕度和粗紗回潮率較大量,將會減小紡紗過程中的靜電現象,從而有利于減少成紗毛羽的數量。
4 結束語
a)紡制大豆蛋白/滌綸混紡紗時,用抗靜電劑和抗滑劑噴灑纖維表面,可減少靜電影響,有利于紡紗過程順利進行。
b)適當降低錫林、蓋板和道夫速度,可減小纖維的損傷和短絨率,有利于纖維順利轉移。
c)并條加壓量適當增大,使握持力和牽伸力相適應,穩定纖維運動,有利于提高條干水平。
d)提高粗紗的內地質量,有利于細紗牽伸和摩擦力界的穩定,也有利于提高成紗質量。
e)細紗膠輥硬度適當偏大掌握,有利于成紗質量的提高。
f)細紗后區牽伸與加捻卷繞部分的工藝合理配置,如適當減小后區牽伸倍數,提高粗紗和細紗捻系數,合理選定細紗錠速等,對提高成紗質量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g)保持細紗車間合適而穩定的溫濕度,對改善大豆蛋白/滌綸混紡紗的質量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