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實施貿易保護抵制中國制造行動升級
核心提示:奧巴馬“新政”中最引人關注就是“購買美國貨”條款,它將眾多外國商品拒之門外。對“中國制造”來說,這尤其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警訊,因為美國國會正以抵制“中國制造”為借口,推行這一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2月17日,美國總統正式簽署了總額為7870億美元的“美國復興和再投資方案”,奧巴馬“新政”由此也正式啟航。
“新政”中最引人關注就是“購買美國貨”條款,它將眾多外國商品拒之門外。對“中國制造”來說,這尤其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警訊,因為美國國會正是以抵制“中國制造”為借口,推行這一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
“美國肥水”不能流“中國田”
美國對外國商品磨刀霍霍,最想針對的其實就是“中國制造”。
在“購買美國貨”條款醞釀過程中,很多人都是在拿中國產品說事。比如,美國鋼鐵研究會主席托馬斯·吉布森就認為,美國納稅人的錢,必須用在真正美國產品上。他并且別有所指地稱,美國鋼鐵需求在下降,但中國鋼鐵進口則在增加,“因為他們(中國鋼鐵)有行業補貼”。
一些支持者還認為,去年布什政府提出的1680億美元刺激計劃中,返回給民眾的退稅,很多都被購買成了“中國產的電視和韓國產的冰箱”?,F在更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方案,不能再將肥水流在別人田里。
在美國各大論壇上,網民也就“購買美國貨”問題展開了激烈辯論。激進人士甚至號召開展“只用美國貨”的運動,將中國、日本、韓國以及所有歐洲產品驅逐出美國,認為這樣才能增加美國人的就業,促進美國經濟的發展。
這種情緒進一步影響到國會。盡管“美國復興和再投資方案”出臺一波三折,絕大部分共和黨議員都投了反對票,但在“購買美國貨”條款上,兩黨卻是高度一致。除了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等少數人反對外,大部分議員都持欣然支持的態度。
圍堵“中國制造”早已開始
在“美國復興和再投資方案”中,初步估計,受“購買美國貨”條款波及項目的金額包括:480億美元的道路工程、約300億的其他基礎設施改造,還有一些政府投資項目。
按照參議院的意見,該條款的前提是“不違背美國的國際承諾”。所謂美國的國際承諾,實際上有兩個,一是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二是世界貿易組織(WTO)政府采購規定。根據前者,加拿大、墨西哥享有“豁免權”;根據后者,歐盟、日本、韓國、香港等成員也不在拒絕之內,但其他100多個WTO成員不在其列,其中就包括中國。
該條款中的其他一些限定性前提還包括,如果美國制造的鋼鐵或其他制成品“產量不足或質量不合格”,或者“購買美國貨”會導致整個工程耗資再增加25%,可以不“購買美國貨”。但業內人士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能夠憑借這兩個條款中標的外國商品,可能少之又少。
還有一個限定性前提是:如果政府部門認為某工程“使用美國貨”不符合公眾利益,也可以不執行這一政策。但在連中國制造的美國國旗都會引發軒然大波背景下,估計也不會有政府官員敢拍板做出冒險決定。
其實,即使沒有“購買國貨”條款,中國企業也只能望美國公共工程興嘆。因為此前美國已有“購買美國貨法案”,該法案明確規定,政府投資主導的高速公路、橋梁、隧道、學校等基礎設施建設,所用鋼鐵必須使用美國“國產”鋼鐵。
由于中國等許多成員都尚未在WTO“政府采購規定”簽約,因此,美國早就對相關中國制造的鋼鐵關上了大門。目前在美銷售的中國鋼鐵,基本都用于民間建筑。
目前的“購買國貨”條款,看似不對“中國制造”構成更糟糕的影響,是因為糟糕的影響已經存在。如果說,美國把加拿大、歐盟產品視為美國市場準入的“二等公民”,而“中國制造”早已被美國政府打為“三等公民”?!百徺I美國貨”不過是強化了這種歧視性待遇罷了。
敵視中國產品變本加厲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國會,更多針對“中國制造”的法案正在醞釀的過程中。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最近的一份統計顯示,自第111屆美國國會開始運作以來,即在過去一個月中,包括“購買美國貨”條款在內,參眾兩院提出的與中國有關的貿易條款已經達到了12個。
眾議院方面,有所謂 “支持美國產業法案”、“加強貿易法案”以及“非市場經濟體貿易補償法案”等。參議院方面,有“加強進口海鮮安全法案”和“藥品市場準入法案”等。雖然法案不一定都能最終成為法律,但接連不斷的以中國產品為對象,顯示了美國國會某些人對“中國制造”的敵視態度。
對于這種貿易保護情緒,美國輿論也充滿了擔憂。
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伯頓·馬爾基爾在《華爾街日報》上撰文指出,美國應該支持雙贏的政策,“如果我們能從中國進口便宜的服裝,同時向他們銷售電腦和數據儲存設備,那么我們兩國都會獲益”,但是,“購買美國貨”的條款“只會招來其他國家的報復,并可能引起‘以鄰為壑’的政策在全球的盛行”。
在當前情況下,能否遏制美國國內、尤其是國會內保護主義抬頭趨勢,主要取決于奧巴馬政府。
《華盛頓郵報》認為,“購買美國貨”條款是奧巴馬貿易政策面臨的“第一個挑戰”,“他(奧巴馬)必須權衡美國保護主義帶來的可能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