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垃圾圍城非危言聳聽擴建發電廠迫在眉睫
近日,深圳市媽灣城市能源生態園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信息公示,將在現有的南山垃圾焚燒發電廠基礎上擴建二期工程。不過,也有市民針對垃圾焚燒發電廠該如何建,會否影響周邊生活環境等問題懷有疑慮。對此,南山區城管部門多次組織市民前往垃圾焚燒發電廠參觀走訪,并對市民質疑一一給出回應。
現狀
垃圾圍城非危言聳聽 擴建發電廠迫在眉睫
目前南山區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大約1420噸,而南山垃圾焚燒發電廠一期工程的處理能力為800噸/天,剩余的垃圾運至羅湖區的下坪垃圾填埋場處理。目前填埋場已接近飽和即將關閉。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激增,生活垃圾量急劇增多,南山區將面臨“垃圾圍城”的局面。本著垃圾誰產生誰處理及相對集中無害化處理的原則,擴建南山垃圾焚燒發電廠已經到了迫在眉睫、刻不容緩的地步。
南山近年來提出了建設宜居宜業城區的目標,而與日俱增的生活垃圾又是一個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在南山書記信箱中,幾乎每月都有關于垃圾處理方面的投訴或建議信件。早在1984年,深圳就以超前的眼光興建全國第一座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深圳市市政環衛綜合處理廠,開創了我國利用國外先進的焚燒技術處理垃圾的先河。1992年時,深圳又率全國之先采用國際通用的衛生填埋技術建設了下坪固體廢棄物填埋場。
然而,建設市政環衛綜合處理廠和下坪填埋場依然追不上垃圾猛漲的勢頭。現在每天進入下坪填埋場的垃圾已從以往的1000多噸增長到3900多噸,而其規劃設計處理能力為每天2300噸。
南山垃圾焚燒發電廠一期在2003年就已經開始運行,日處理垃圾800噸,為南山的城區建設、環境保護提供了有力保障。隨著南山垃圾量的日益增長,二期的設計規模調整為日處理垃圾1500噸,這樣可以解決南山區近年來人口暴增所帶來的生活垃圾暴增的問題。
解析
垃圾處理流程科學嚴謹將對環境影響降到最小
擴建垃圾焚燒發電廠對周邊居民而言是一件大事,雖然此前的一期工程并未給居民的生活質量帶來負面影響,但擴建之后會怎樣,居民心里并沒底。垃圾處理能力從每日800噸到每日2300噸,由此是否會產生大量的廢氣、臭氣?會不會產生滲透,影響地下水?產生的渣滓如何處理?垃圾轉運過程中會不會帶來二次污染?項目公示以來,環保意識漸濃的南山居民有著類似擔憂完全可以理解。
南山垃圾焚燒發電廠一期運營方介紹,生活垃圾經密閉轉運車進入焚燒發電廠后,首先進入一個比較大的垃圾貯存倉,然后對垃圾有序堆放,進行瀝水,而后進入焚燒爐焚燒。垃圾貯存倉采取嚴格的密封措施,確保臭氣不會外溢。另外,根據季節變化,也會對垃圾進行適時的消毒處理,比如撒石灰粉、噴灑消毒藥水等。垃圾堆放后滲出的滲濾液也要進行專門處理。
由于生活垃圾水分很大,有居民擔心垃圾能否焚燒徹底,對此,專家解釋,進入焚燒廠的垃圾,按照嚴格的堆放方式堆放瀝水,并且在垃圾貯存倉內停留5-7天,將這些水分基本瀝干。在瀝干水分的過程中,垃圾中有機物不斷自然發酵,產生揮發性脂肪酸,并產生可燃沼氣,有利于燃燒。
與此同時,垃圾焚燒發電廠會同步建設垃圾滲濾液處理系統,將垃圾在貯存倉暫存過程中產生的滲濾液處理到中水回用的標準,處理好的中水將用于發電機組冷卻等,最終可以實現垃圾滲濾液的達標處理。
曾有居民對垃圾焚燒中產生的二噁英問題表示擔憂,專家介紹,目前實際運行的國內外爐排焚燒爐的爐溫一般能長期保證在950℃至1150℃左右,這樣不光可以分解煙氣中的二噁英,從而可以使得從煙囪排入大氣的二噁英低于歐盟0.1ngT EQ/N m 3的標準。
為了防止垃圾清運過程出現臭味,城管部門要求垃圾清運公司采用密閉性運輸車來運輸垃圾,盡量避免臭味外溢;垃圾進了焚燒處理廠,所有這些臭味氣體都將被風機抽吸到鍋爐進行燃燒,徹底分解;垃圾池還設有專門的獨立式除臭系統,即使垃圾發電廠設備全停,也可以啟動這套獨立的除臭系統進行負壓除臭;另外對垃圾池有可能外泄臭氣的進口處,除了使用密封產品進行密封外,還設有密封風幕裝置,使臭氣不能外散。
措施
向公眾提供實時數據供公眾參與和現場監督
建垃圾焚燒發電廠對周邊居民來說是新鮮事,也是大事,垃圾焚燒發電廠為何建、怎么建,建得離家門口近不近?公眾有多大的知情權、參與權,這些都是居民關心的話題。
南山區城管局介紹,媽灣城市能源生態園項目建設前,南山區城管局受南山區政府委托,在報紙、政府部門官方網站及受項目影響的敏感點向公眾公示,共進行兩次。其間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編寫工作,公眾可向建設單位反映意見和建議;市人居委在受理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后,在市人居委網站向公眾公示,分別是受理公示、審批前公示、審批后公示,共三次,其間公眾可向市人居委反映意見和建議。項目核準、建設和運行過程中,公眾都可以參與和現場監督。
為使居民進一步打消疑慮,南山區在垃圾焚燒發電廠一期廠區建設了一座垃圾焚燒及處理科普教育館,并先后組織多批市民進廠參觀體驗。在參觀過程中,市民們了解到南山目前垃圾處理的嚴峻形勢,土地資源不足,焚燒處理能力有限、垃圾圍城狀況出現迫在眉睫等等,讓居民深感擴建焚燒廠的必要性。垃圾焚燒發電廠廠長也對垃圾處理的原理,以及居民擔心的問題一一作出說明。現場不時有居民對關心議題提出疑問,通過解答都漸漸打消了疑慮。
市民表示,參加這樣的活動并非為了單純地拉近政府和市民間的距離,而是要切切實實感受垃圾焚燒是否會真的影響周邊的環境,以前和街坊鄰居們聊到這個話題總覺著政府不公開可能有貓膩,但對環境是否有影響卻誰也解釋不出個一二三,現在聽了專家講解,自己也到里面看了發電廠的工作原理工作環境,覺得心里踏實多了。
觀察
有了市民的理解與支持才能順利破解“垃圾圍城”
政府、專家、環保人士都在強調垃圾焚燒發電廠擴建對于居民的意義,對于環境的意義,對于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意義,并通過已建成的成功案例以及歐美發達國家的做法作為例證,用來打消居民可能存在的疑慮。
不作為會導致垃圾圍城,不公開易引發矛盾,不商量將難以推進項目。對于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務,政府采取主動、公開、科學系統的積極行動是提高行政效率的一劑良藥。對于曾參觀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市民而言,一切環節公開透明,影響數據都接受監督,垃圾處理效果也是一目了然,政府沒必要擔心市民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開誠布公的政府和民眾攜手努力才能建成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城區。
焦點
如何合理處理生活垃圾甚至變廢為寶?
如何才能合理處理生活垃圾甚至變廢為寶呢?目前發達國家的做法是建立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尤其是在土地資源稀缺、經濟發達、人口較多的城市和地區。據統計,目前有35個發達國家和地區建設了上千座生活垃圾焚燒廠,主要分布在歐洲、日本、美國等地。
垃圾運輸過程中會否影響交通?
對于居民關心的垃圾運輸過程中會否影響交通的問題,南山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南山區共有垃圾運輸車71輛,平均每輛車每天往返3- 4次。南山區沒有修建垃圾運輸專用道,垃圾運輸利用市政公共交通網絡。收運時間為早上5點鐘到晚上12點,其中早上7:30至9:30,晚上17:00到20:00為垃圾運輸車交通管制時間,在此時間段不允許垃圾運輸車在路面行駛。由此可見,垃圾運輸車不會對道路交通造成影響。同時運輸路線上的主要敏感點為居民區、政府機關、公園、學校等,無飲用水源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