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紡織機械要樹立起國產品牌
2005年上海國際紡織工業展日前拉開帷幕,德國再次成為最大的海外參展團。據了解,中國已成為德國紡織科技產品最重要的購買市場,自2002年以來,中國已成為德國紡織機械最重要的單一出口市場。過去3年,德國對中國出口持續兩位數增長,2004年出口額達10.14億歐元。隨著中國紡織工業整體實力的增強和棉、化學纖維等產品產量穩步上升,越來越多的德國企業對中國紡織機械市場前景表示樂觀。一些企業已逐漸轉變單純的機械設備出口方式,更多地與中國伙伴合作開發高科技含量的機械設備。看來,他們對中國市場的了解非常深入,并且及時地根據中國國情轉變策略。
我國紡織業是在對外開放中發展的,大量引進技術和設備,促進了紡織業與國際水平接軌。但大量進口紡織機械,也反映了國內紡織業對本土制造的紡織機械還不夠滿意。我國是一個紡織機械生產大國,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有這么多的紡織機械、紡織器材、紡織儀器、電器、附屬裝置和專業配件生產企業,每年生產的品種之多、數量之大,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近年來,隨著紡織行業的快速發展,我國紡織機械設備的技術水平、產品開發能力、穩定性等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從而為下游企業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奠定了可靠基礎。
但是必須看到,我們的產品開發、售后服務能力還遠遠滿足不了紡織企業的需要,技術創新還遠遠落后于世界紡機強國,特別是在機電一體化方面的自動化、連續化、高速化、智能化水平還有很大差距,在新材料、新工藝、新的制造技術方面落后很多。2004年我國紡織機械進口將再次突破30億美元,其原因就是我國紡織機械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不足,主要產品技術依賴國外,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更新周期長,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為企業服務的水平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也存在不小差距。
業內人士指出,我國紡織機械行業技術創新必須建立在市場需求上來定位,技術創新的首要問題是摸清市場需求,幫助客戶實現利潤最大化。主要通過三大技術要素來開展技術創新工作。一是提高紡織產品檔次。新型紡織機械應能加工出具有特色的紡織品以及各種特殊功能的織物,適用于棉、毛細紗機的緊密紡紗,可實現差別化、功能性化學纖維的紡絲和后加工等。二是具有較高的機械效率。如有較高的速度,較高的機械可靠性與穩定性、運轉效率高,使紡織品的產量和質量明顯提高。三是降低生產成本。如低能耗、低污染,物料消耗少和減少用工等技術,這些效應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紡織機械這個載體來實現的。
隨著中國市場不斷地融入國際大市場,我們的市場規則不僅要與國際接軌,紡織設備的質量也應與國際接軌。鑒于我國紡織機械制造業的基本狀況,業內人士指出,我們的紡機生產企業要選擇市場急需,而硬件投資較低,軟件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先行開發,并始終把握國際紡機的發展趨勢,真正樹立起國產品牌,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