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靜看待聯合收割機市場
常聯是生產聯合收割機的,我就談談聯合收割機市場。現在是夏季,雖然天氣越來越熱,我們干收割機的人恰好相反,感到農機市場寒氣逼人。去年開始的新一輪農機市場下滑,來得快,勢頭猛。開春時農機市場還不錯,下半年銷售量下降,價格猛路,一下子就不行了。生產背負式的企業特慘,相對而言,生產自走式的企業還好一些。今年的市場情況更差,估計聯合收割機的總產量只有1999年的四分之一。企業這么多,市場這么小,聯合收割機行業的日子難過了。
聯合收割機市場下滑得這么快,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農民投資能力不足,聯合收割機的經營效益下降。說起影響農機市場的原因,現在有個說法,叫做農民收入增長速度放慢,農民缺錢。細想一想,還是不明白。既然是"增長速度放慢",農民的收入還是在增長,而不是在下降,怎么會比原來還缺錢呢?起碼應該維持現狀才對呀。就其影響,我看有兩點值得注意。首先是農產品相對多了,競爭激烈,賣不出好價錢,農民的現金收入下降了,可支配的活錢少了。再說,大部分農民買收割機是為了掙錢。前幾年聯合收割機少,收割麥子的價格高,通過跨區作業,掙錢比較容易,刺激農民的購買熱情。經過幾年的發展,聯合收割機的社會保有量大了,收麥的價格下降了一大塊,加上跨區作業的負擔過重,掙錢難了,抑制了農民的購機積極性。
二是市場無序競爭的結果。前二年聯合收割機市場火暴,吸引了許多企業進入這個行業。進入早的企業,趕上了市場擴展的好時機,當時價格也高,利潤也大,著實發了一筆。常聯一看到收割機市場發展的苗頭,就果斷出擊,開始也賺了不少錢。現在,到底有多少聯合收割機生產廠家很難說清楚。大大小小的生產廠家江蘇就有幾十家,浙江省也有幾十家,全國算起來恐怕有幾百家。在市場格局基本確定的情況下,許多后來者想要分得一杯羹,最簡單而有效的方法是低價競銷。以2號機為例,價格最高的時候,每臺7萬多元,而現在只賣5萬元多一點。有的甚至降到5萬元以下。對大企業來說,這個價格已接近成本價。對企業來說,這個價只能是賠本賺吆喝。我真不明白,大家都賺不了錢,生產收割機干什么。常聯追求的是利潤,是效益,生產收割機不賺錢,真不如不做。
關于收割機市場何時止跌回升問題,我認為明年春暖花開的時候,就是市場好轉之時,預計價格也會回升。當然,這個"好"是相對與現在來說的,再也不可能出現前幾年的火暴局面。今后聯合收割機的發展將進入正常、平穩的發展階段,競爭將在價格、質量、服務等方面展開。因為農民對質量、服務的要求提高,農民利用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能力加強。我認為,市場的"冷"是壞事,也是好事,要一分為二的看。一方面是掙不到錢,而另一方面是迫使一些產品質量低劣、售后服務差的企業退出市場,有利于聯合收割機市場的健康發展。
常聯的態度是,冷靜地看待當前的市場,著眼于未來的市場,搞好產品的開發,提高技術水平,為明年的競爭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