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氧化鋁有效供應不樂觀
印尼禁礦令實施之后,帶來的不僅僅是鋁土礦供應的瓶頸,事實上目前海外氧化鋁對中國的有效供應也難言樂觀。
全流程鋁企壟斷海外氧化鋁供應
海外主要的氧化鋁主產區在澳大利亞、拉美、幾內亞、印度、美國、加拿大以及俄羅斯,美國、加拿大與俄羅斯都是原鋁產出大國,其中,加拿大與俄羅斯還需進口氧化鋁,而美國雖有少量出口,也以進口為主。近兩年美國出口到中國的氧化鋁數量在千噸上下,基本可以忽略。其余出口氧化鋁到中國的主要是澳大利亞和印度。
2011年上述國家可出口氧化鋁數量合計在2689.5萬噸,對中國形成的有效供應僅有185.3萬噸,占比不到7%。另外,上述國家的主要氧化鋁控股企業,基本與鋁土礦的控股企業一致,這就意味著,同時覆蓋鋁土礦、氧化鋁和原鋁全產業鏈的國際鋁業巨頭基本壟斷了海外的氧化鋁供應。基于這些鋁業公司本國冶煉的原料需求,能夠外供的數量預計也非常有限。
國內買方處于劣勢
受制于印尼的禁礦令,中國鋁土礦供應受限,未來積極尋求海外氧化鋁進口渠道的情況不可避免,與上述鋁業巨頭的交鋒屆時也將到來,并且國內買方在價格談判中的不利地位也會逐漸顯露出來。如果市場參與者的地位不平等,弱勢參與者,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更容易降低談判的籌碼,以優先獲得資源供應,從而打亂整個市場買方的底線。這種情況,在鐵礦石市場中已然出現。中國的氧化鋁市場,隨著近年來中鋁市場份額的逐漸縮減,有重蹈鐵礦石市場覆轍的風險。
利潤恐將流向產業兩端
原料被海外賣方控制,確實存在成本抬升的風險,然而成本的增加能夠多大程度傳遞到電解鋁價格上,需要考慮到當下電解鋁市場的供需狀況。按照經濟學的傳統理論,市場供需決定價格,而價格又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原料成本的增加或許反映了一段時間內電解鋁價值的提升,但是在下游需求疲弱的制約下,采購消極,電解鋁有價無市,就難以實現成本上漲對鋁價的現實提振作用。簡單來講,假如原料價格上漲10%,而電解鋁企業在需求不旺的情況下,可能僅抬價1%就將產品銷給下游,剩余9%被傳遞到下游鋁加工及終端消費行業。當然這里沒有考慮宏觀經濟與政策等方面的影響,只是單純從產業的角度出發。在需求良好的前提下,原料供應受限,成本抬升,才能有效推升鋁價。
對中國的鋁產業而言,原料成本增加與鋁價上漲不同步,新增的電解鋁產能又在壯大,電解鋁行業的利潤空間恐將進一步萎縮,更多的利潤或流向鋁產業的兩端——上游鋁礦和下游鋁加工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