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融資長效機制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
作者為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部務委員會副主席 王自力
應完善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組織;為中小企業定做融資產品;完善擔保運行機制;探討技術創新各階段的融資組合
眾所周知,中小企業早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大企業發展的依托,是活躍市場的基本主體,也是經濟活力的具體體現。截至2007年6月,中國中小企業達4200萬戶(包括個體工商戶),占企業總數的99.7%,提供了全社會75%的就業機會。"十五"期間,中國經濟年均增長9.5%,而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8%,遠高于GDP的增長速度。
但是,長期以來,諸如政策體系不完善、融資困難、社會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問題,一直制約著中小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2008年以來,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更為突出,相當部分中小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困境。據有關資料顯示,僅2008年上半年,珠三角一帶就有6.7萬家企業倒閉,還有更多的中小企業在苦苦支撐,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大量中小企業的倒閉,不僅會引致經濟衰退,而且必然形成農民工"失業潮",造成社會不穩定。
因此,為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創造條件,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政府現在應盡可能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例如,適當提高中小企業納稅規模標準,增加出口退稅,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服務機構與創業基地,強化對中小企業的社會服務功能,幫助中小企業建立信息化平臺,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中國金融業,推動中小企業發展的長效機制,這主要體現在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領域,以及中小企業信貸的信用擔保領域。
間接、直接融資皆受局限
從間接融資的方面看,現階段,中國僅有20%的國內金融資源,投向經濟貢獻率達50%以上的中小企業。
目前銀行放松信貸的步伐正在在加快,信貸資源正向中小企業傾斜。尤其,研究建立"中小企業銀行",大力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機構,已被有關方面提上議事日程。一些大銀行還針對中小企業貸款設立了專門的事業部,把人員、機構獨立出來,單獨考核、核算和定價。
但需要指出的是,當前有關服務于中小企業的間接融資組織體系仍不完善,機制和信貸產品缺乏針對性的問題仍十分突出。目前很多地方根本就沒有適宜于中小企業發展的社區銀行、合作銀行。銀行對授信客戶的準入門檻較高,多數中小企業達不到銀行規定的貸款基本條件。
由于改制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銀行--特別是基層銀行的信貸部門,無暇了解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因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申請也相當謹慎;由于中小企業貸款具有金額小、頻率高、時間急等特點,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管理成本相對較高,在商業銀行將盈利最大化作為主要經營目標和執行嚴格的不良率考核制度的前提下,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
從直接融資的方面看,資本市場作為直接融資的平臺,應當成為中小企業發展的助推器。當前在創投領域,政府引導基金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中央1億元資金以及各地方引導基金的設立,其對中小型創業企業的資本支持力度將越來越大。
然而,由于中小企業板市場規模較小,加之目前A股市場走勢不景氣,資本市場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仍相對偏弱。尚未上市的優秀民企,希望通過資本市場平臺提升發展空間;創投業人士,迫切要求資本市場的退出渠道能夠更順暢;一些已上市的中小企業板公司,則希望市場再融資功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顯然,這些需求目前還很難得到滿足。因此,在戰略層面謀劃資本市場未來發展的同時,面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如何在操作層面完善中小企業資本市場的支持體系建設,以適應不同中小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融資需求,應成為當前有關部門亟待解決的問題。包括通過擴大規模、優化結構,完善中小企業板,支持已上市中小企業做大做強等。
信用擔保體系的完善
從促進中小企業信貸的信用擔保方面看,在當前嚴峻的金融、經濟形勢下,信用擔保機構作為銀、企的橋梁和紐帶,在增強企業信用、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等方面,作用越來越顯著。有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底,全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有3700多家,籌集擔保資金總額逾1770億元,累計為70萬戶中小企業提供擔保總額1.35萬億元。
但是,由于現行信用擔保體系仍存在一些缺陷,尤其是擔保公司普遍實力弱、成本高、風險大,因而其在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仍然有限。因此,各有關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協調,抓緊完善中小企業擔保體系,支持擔保公司做大做強。
眾所周知,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已不存在認識上的問題。目前要思考的,是如何去實踐與落實相關的政策,如何加強銀行、信用等金融機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可操作性,如何切實從金融機構的制度設計和實踐操作兩個層面,解決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等問題。
對此,我認為目前必須從幾方面同時努力。
--首先,要盡快建立和完善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組織。
通過新建地區性中小銀行和完善現有銀行的功能,來構建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組織體系,是強化對中小企業金融支持的組織保證。
地區性中小銀行對當地企業的經營狀況、企業家的人品和能力等,具有信息優勢,因此在為地區中小企業提供貸款上,具有比較優勢。
當前,必須打破"金融機構越大越好"的思維定式,積極探索建立社區銀行、小額農貸機構等小型金融組織,盡快推出《放貸人條例》,加快民間借貸合法化和陽光化的步伐。事實上,中國目前最缺的就是"誰出資,誰管理、誰受益、誰承擔風險"的真正的社區金融組織。
試想,如果中國現在有幾萬家這種不追求大而全,服務范圍僅限定在特定社區的金融組織運營,何愁中小企業缺乏金融支持?何愁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效率不高?
--其次,為中小企業定做融資產品,推動金融創新。
成功開展中小企業貸款服務,關鍵在于不能把過去傳統企業貸款管理模式,照搬到中小企業貸款上來,而要用全新的理念、方式和經營模式來做。
一是積極開發為中小企業服務的貸款品種,如倉單質押貸款、貨權質押貸款、商鋪經營權質押貸款、銀票質押擔保貸款、信用證擔保貸款、企業法人周轉經營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等。
二是引入自然人擔保、大股東擔保等擔保方式,解決中小企業不動產抵押不充分的難題。
三是針對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中小企業,提供不同的個性化融資產品,適當降低融資門檻。例如,對發展初期的小企業,只要能夠提供足夠的抵押質押擔保,可以不進行評級授信,直接提供貸款;對持續發展能力較強的小企業,則制定適合其特點的客戶評級辦法,按級給予相應的金融服務;而對于財務信息比較充分、信用記錄較好的中型企業,在進行信用評級的基礎上,給予一定的授信額度,以充分滿足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
--第三,完善擔保運行機制,促進中小企業擔保信用體系健康發展。
建立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體系,是世界各國扶持中小企業的通行做法。目前,世界上已有半數國家建立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而中國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才剛剛起步,目前特別需要在擔保運行機制上有所突破。
一是建立風險補償基金。擔保業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代償問題難以避免。僅靠擔保機構微薄的保費收入,很難彌補可能發生的代償損失。各級財政應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建立信用擔保風險補償基金,作為擔保機構的代償壞賬補助,使擔保行業承擔的社會貢獻與政府扶持力度相一致。對此,廣東、上海等省市已經做出了嘗試,但還需要進一步推進。
二是完善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制度。設立再擔保基金,用于對民營擔保機構的資金扶持,提高信用擔保機構運作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以幫助其分散經營風險。
三是從政策層面上,鼓勵各種經濟成份的資本參與擔保公司投資,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信用擔保體系。
四是對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應免征營業稅。
--第四,探討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可行融資組合,為融資多元化探索有效途徑。
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一般要經歷一個生命周期,該周期與其研制和生產的產品周期、及隨之產生的新行業周期之間,存在明顯的同步關系。
一是種子期的融資模式。在此階段,內部融資先于外部融資,可通過出售使用效率不高的資產來獲得必要資金,采用附有購買選擇權的租賃方式租用資產;同時,靈活機動地爭取其它外部資金,其中風險投資是最佳融資選擇。
二是成長期的融資模式。此階段要力爭金融機構的貸款;同時,創業投資、融資租賃在此擴張時期,具有普遍的適用性。比如,通過融資租賃的經營方式,用少量資金取得所需的先進技術設備,然后邊生產、邊還租金,達到加速投資、擴大再生產的目的。
三是成熟期的融資模式。可廣泛利用資本運作的方式獲取資金。
四是衰退期的融資模式。這一時期,要力爭在證券市場上獲取資金。此時,企業提供的產品已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市場需求,利潤率開始下降。企業可通過出賣商譽、與其他企業聯合或被兼并收購等方式,獲取股本套現,并開始新一輪創業。可通過在證券市場發行債券或股票籌集資金;同時積極與銀行等金融機構溝通,努力爭取企業二次創業期的早日到來。
總之,一個充滿活力的中小企業群體,是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不竭動力。在中小企業面臨資金瓶頸、遭遇"嚴冬"考驗的情況下,中國金融業應該積極作為,不僅要推出各種政策措施,而且要通過建立長效機制,對中小企業予以堅決有力的支持。惟其如此,才能全面提升中小企業的"御寒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中小企業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