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載機升勢不改續演大行情
2003年中國裝載機行業被業界稱為異常火爆的一年,創下銷售量8萬多臺的紀錄,比上年猛
增了3萬多臺,占據了世界裝載機市場的半壁江山。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裝載機第一產銷大
國。
柳廈雙超萬臺 產能大幅上升
隨著2001年以后裝載機市場需求猛增,我國裝載機制造企業也隨之猛增,到2003年又再次
超過了130家。據37家主要企業的統計數據看,2003年共銷售各種型號裝載機8.093萬臺。其
中,廈工、柳工2家企業均超過了1萬臺,這是我國裝載機行業首次出現一家企業年銷售量超過
1萬臺的年份。同時,年銷量超過0.5萬臺的已達7家,除廈工、柳工外,還有龍工、臨工、徐
裝、常林、山工等企業,表明我國裝載機行業的產能已大幅度上升。
擴大產有多種情況,最典型的是借城市改造的契機,搬到開發區去建新企業,由此實現大
幅度擴大產能。如廈工、成工、徐裝、建德等,規模擴大了,設備也煥然一新。第二種情況是
原企業適度技改來擴大產能。如柳工等,許多老的企業這幾年都以不同程度的技改來擴大產
能。第三種情況是以低成本在合適的地方購建新企業來擴大產能,如龍工在上海松江、柳工在
江蘇鎮江、晉工在晉江等地擴大了產能。還有廈裝、常松、龍泰、福工、榮坤等也是如此。第
四種情況是趁這幾年市場火爆,進入新建的企業。總之,目前我國裝載機行業的產能大大增加
了,37家主要裝載機企業產能已達14萬臺以上,其余100家企業平均每家200臺左右,可達2萬
臺,加上后進入者如北汽福田等,估計目前全行業年產能可達16萬~17萬臺以上。
市場容量見長 企業層次鮮明
2003年我國裝載機行業市場容量增加特別快,超過了業內多數人的預測,其絕對增長量及
增長率都大大超過了1994年以來的任何一年。從目前的相關統計數據來看,我國裝載機行業比
較明顯地分為四個層次企業。第一層次企業為廈工、柳工2家,是這一行業的領頭羊。第二個
層次有5家企業,這一層次企業上升趨勢明顯,競爭力在逐步增強。這一層次企業平均市場占
有率2002后比2001年的上升了0.9個百分點,2003年比2002年又上升了0.8個百分點。第三層次
企業共有9家,從2001年到2003年,在全行業的平均市場占有率每一年都在下降,除少數幾個
企業外,大多數競爭力都在下降。另外,還有第四層次的企業。平均產銷量在200~300臺以
下,在行業中的平均市場占有率不到0.5%。盡管企業數量多,但總的說來對行業影響不大。
5噸占主導 8噸仍靠進口
目前我國裝載機從0.3~10噸機型共有20多個品牌規格,在較長一段時期內,5噸、4噸、3
噸、1.5噸等四種規格為占領市場的主導型產品。
在2000年以后,品種集中在5噸、4噸、3噸等三種機型上,到2003年這三種機型市場占有
率已達97.8%。其中尤以5噸機型最為集中,達61.2%,主要是搶占了4噸型及小機型的市場份
額,3噸型這些年均在25%~30%之間發展,沒有多大變化。6噸以上,特別是8噸以上大機種,國
內成熟的產品不多,主要是使用國外進口或合資、獨資企業產品。
外來介入者眾 演繹格局變化
由于年來我國裝載機市場的火爆,引來了許多企業的紛紛加盟。
首先是汽車行業的進入。比如北汽福田欲大步進入裝載機市場,準備迅速達到年產銷萬臺
規模,還有宇通客車入駐鄭工等。其次是上規模的配套件企業進入裝載機行業。比較典型的是
我國最大的柴油機制造企業--玉柴正在進入裝載機行業。第三是在配件比較充足,技術來源比
較方便的地區新出現了較多的裝載機民營企業。比如山東的青州最近新涌現了5~6家年產200臺
左右的裝載機民營企業。還有福建的廈門、泉州等地也出現了類似情況。第四是一部分原裝載
機制造企業轉行或已破產關閉的,通過改制改組,破產收購等又重振旗鼓以新的面貌重新進入
了裝載機行業。如四平華銀破產后,被民營企業買下,成立了重新制造裝載機的“吉林恒業”
公司,又比如湖南衡陽衡工也是如此等。另外還有一些國外大企業入駐中國裝載機行業,最典
型的是世界工程機械的排頭兵,也是世界裝載機排頭兵的美國卡特彼勒,憑借它的經濟實力,
通過收購中國裝載機制造企業的方式來入駐中國裝載機行業。開始與山東工程機械廠達成了協
議,從2003年開始,三年內卡特彼勒全部買下該企業,與其他企業也正在洽談中。還有日本神
鋼與成工集團整體組成了神鋼成工集團,從2003年起兩年內達到由神鋼控股等。
大行情低利潤 行業謹慎發展
裝載機的大行情對我國裝載機整個行業來說固然是件好事,但也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首
先是裝載機制造企業絕大多數都在原有的水平上迅速擴大產能,盡管市場很大,但產能仍然遠
遠超過市場容量,低水平價格戰的競爭形式仍然繼續存在。其次是眾多制造企業的增加,特別
是競爭實力很強的大企業加盟,且新增加的基本上都是低水平的重復,并沒有技術上的突破,
這有如雪上加霜,加劇競爭的殘酷性。另外,由于盈利水平較低,整個行業效益并不理想,這
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裝載機行業向高水平、高技術方向發展,使整個行業埋伏著生存與發
展的危機。像卡特彼勒、日本神鋼等這樣的行業巨頭的介入,更增加了我國本土裝載機行業生
存與發展的危機。因為我們的裝載機行業根本無法與其抗衡。卡特的年營業額200多億美元,
接近我國整個工程機械行業年營業額的三倍,假如它找到了進入我國裝載機市場的切入點,我
國國產裝載機行業的格局可能將發生很大的變化。
未來升勢不改 利好依然存在
對我國裝載機行業而言,就最近幾年宏觀經濟外,促使我國裝載機高速增長的幾大直接原
因仍在繼續起作用。如:不斷增加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刺激了土石方施工機械,而采石場在
我國目前都清一色用裝載機。,下面有多級或多項分包,這樣使施工也相對分散,用裝載機更
方便;我國是個發展中的大國,購買力相對較低,而經過前兩年的價格戰,裝載機價廉物美,
比挖掘機同噸位價格低得多。再加上裝載機維修方便、容易,配件面廣而充足,因此許多可用
挖掘機,也可用裝載機的都轉向用裝載機;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礦產及能源資源的
大量增加,用于礦山及用于能源工業,特別是水電建設、煤炭的采伐都大量增加,這些都是裝
載機的主要用武之地。如我國的產煤大省山西,最近兩年每年裝載機的采購量都非常大。這些
都是促使我國裝載機市場大幅度上升的因素,2004年這些因素將繼續起作用。因此,估計今年
我國裝載機機市場仍然趨旺,許多業內人士估計,2004年我國裝載機總產銷量有望超過10萬
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