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調控是否又意見不一
相持日久,必生歧見。兩軍對峙如此,中國式的房地產調控也是如此。北京在今年4月份推出了多項抑制投機性購房的舉措,包括提高首付款比例和抵押貸款利率。這些措施堪稱有房地產市場以來最嚴厲的調控措施,一度導致房地產市場成交量下滑,致令部分城市房價漲勢停滯。
微妙的是,正在調控措施初見成效時,中國經濟卻同步出現放緩跡象。作為既定的支柱產業,作為影響中國經濟走向的關鍵一環,北京如何考慮房地產業的政策調整下一步為投資者密切關注。而從消息面看,意見不一又露端倪。
中國央行這邊,有顧問夏斌重申,雖然第二季度國內經濟增長有所放緩,但預計政府將繼續保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他認為,即使房價出現波動,也不意味著調控方向可以發生改變。
在資金問題上,剛剛完成史上融資規模最大的IPO(首次公開募股)交易的中國農業銀行嚇出房地產開發商,特別是規模較小的開發商一身冷汗。本周一,農業銀行稱,暫停向房地產開發商發放貸款一周,以抑制房地產開發貸款的迅速增長。盡管農業銀行同時解釋,暫停發放房地產貸款的決定是基于銀行自身需求,該行無意終止向房地產市場發放貸款,并計劃從9月1日起恢復此類貸款的發放,房地產開發商對今后一段時間的融資環境仍表憂慮。
如果說央行和銀行業的立場是技術派,官方媒體則表現出鷹派風范。周二,《人民日報》刊登署名文章建議,若房地產市場調控長時間不能見效,應適時出臺進一步措施。文章稱,必須繼續堅持調控不動搖,并根據市場形勢變化及時進行政策微調。文章認為,房地產調控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限,銀行對于房價下跌進行的壓力測試結果也減輕了政府繼續進行樓市調控時投鼠忌器的壓力。
無獨有偶,同一天,新華社主辦的《了望》雜志在一篇評論中表示,外資企業在中國房地產市場投資的增加將減弱中國政府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效果。該雜志以美國私募股權投資公司百仕通集團與鷹君本月早些時候共同開發大連高端住宅和酒店項目為例,呼吁政府一方面要繼續保持對投資和投機性資金的控制力度,另一方面也要通過稅費政策引導更多房地產企業進入消費性住房市場。該周刊對外資不斷進入中國房地產市場表示擔心,并認為,不管是以直接購買房產還是以投資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形式,都給中國房地產政策和決策者帶來了新挑戰,而且可能使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優質資產被外資控制。
有唱黑臉的,就有唱紅臉的。作為國家發改委下屬的智囊機構,國家信息中心稱,固定資產投資面臨兩難選擇,一方面房地產行業是拉動投資增長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政府又需要抑制資產價格泡沫。正因為如此,政府應避免壓制房地產投資,這將有助于穩定下半年房價預期及固定資產的投資增長。該中心預計,今年下半年總體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將放緩至21.8%,低于上半年的25%。下半年房地產投資增速將從上半年的38.1%降至26.8%。該中心稱,決不能簡單壓制房地產投資,其結果不但不能降低房價,相反還將進一步推高房價。
看來,投資者又得進入觀察哨,拿起望遠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