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載機,想說漲價不容易(1)
人們關注的目光再次落到裝載機行業。
“價格戰不能一味地打下去。”談起整個裝載機行業的價格競爭,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鏟土運輸機械分會秘書長陳凱運直截了當地說,“由于企業之間大打價格戰導致整個裝載機行業的效益都不是很好,整個行業的發展也很受影響,所以在即將召開的年會上,我們希望通過協會的力量組織裝載機行業的七家名牌企業,聯合起來倡議‘優質優價’,從而帶動整個行業朝追求質量,講究效益方面發展。”
陳秘書長一席話引來諸多疑問,在“優質優價”的倡議下,七家企業最終能不能聯合起來?裝載機的價格到底又能漲多少?
根據上半年的市場銷售數據,名列前七名的企業順理成章地成為協會倡導“優質優價”的主角,他們分別是柳工、廈工、龍工、徐裝、臨工、常林、成工。
“對于企業到底能把價格上調到什么水平,我們并沒有硬性的標準,出于多種原因考慮,我們設想企業通過共同協商,得出一個最低價格,也就是說企業的漲價幅度可以不一樣,但是起碼不能低于這個最低價。”陳秘書長向記者介紹。
據了解,各家企業已經陸續把預計漲價幅度報到了行業協會, 2000元~5000元的漲幅不等,七家企業最終是否能夠達成一致,以及價格最低標準的制定,只有待到年會召開才能得以揭曉。
企業不能承受之痛
“價格”這個詞在裝載機行業里已經變得頗為敏感。
2000年4月,由裝載機市場占有率第二位的廈工牽頭,柳工、龍巖、徐裝等主機廠迅速跟進,一場遍布全國的裝載機價格戰爆發。直至今日,這場價格戰的硝煙依然在裝載機市場蔓延。
在企業競相調低價格同時,雖然一些企業產品銷量一度攀升,但是效益并沒有因此而增加,“干多了反而掙少了”行業普遍叫苦不迭。再加上橡膠和生鐵等原材料持續大幅漲價,讓歷經幾年“價格戰”的裝載機制造商普遍感覺到,當前裝載機市場價格已處于盈虧臨界點,繼續進行價格戰,必將影響裝載機行業健康發展。這時企業不約而同的想到漲價,由行業協會組織的價格協調會也就應運而生。
其實整個裝載機行業不止一次遭遇價格困境,臨危授命的價格協調會也不止一次地召開。但價格戰并沒有因此而平息。
90年代中期,一些新興的民營企業開始進軍裝載機行業,利用企業運營成本低的特點,以低價產品叩開市場的大門,價格戰一觸即發。1998年9月,當時的國家機械局主持召開了“裝載機行業推行市場銷售自律價,確保企業經濟效益座談會”,34個企業參加會議,會上通過了“實行裝載機市場銷售自律價的實施細則”,起草了“關于共同遵守裝載機市場銷售自律價的協議”。由于種種原因,實施細則和自律協議未能真正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