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程機械企業不裁員彰顯社會責任感
金融危機引發的裁員風波還沒有過去。卡特彼勒、沃爾沃等國際工程機械巨頭的全球范圍裁員計劃仍在穩健地進行中。據一些企業的職工反映,有很長一段時間,公司內部彌漫著不穩定的氣氛,大家根本不知道哪一天自己就要拎著包離開。
2009年第一季度已經過去,這個曾被人們預計很寒冷的春天并未像人們想象的那么冷。從數據上來看,工程機械行業已經呈現出不錯的發展態勢。
如果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談論企業的社會責任,恐怕難免有些虛妄。但現在,在行業形勢逐漸好轉的時刻,哪些企業在最危急的時刻仍保持了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卻可以細細評說了。
在這場金融危機面前,國內工程機械企業表現出極大的社會責任感。以裝載機為主營業務的企業無疑是此次危機的“重災區”,然而國內裝載機行業前三甲———柳工、龍工、廈工都沒有發生裁員事件。去年12月份正是企業開工率最低的時候,筆者當時到了柳工,采訪之余受邀觀看了一場企業內部的籃球賽。場上的隊員正全身心投入比賽,從那一張張意氣風發的臉上絲毫看不出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影響。如何讓職工保持穩定的心態,確實是擺在企業領導人面前的一道難題。在今年的兩會上,保就業成為企業家代表的一個重要議題。與會代表紛紛表示,危機雖然給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了困難,但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應該穩定和關愛員工,這也是企業回報社會的最好途徑。
在兩會期間,筆者見到了柳工董事長王曉華和龍工董事局主席李新炎。談吐中,筆者體會到作為企業家他們在過去的一年里承受到的巨大壓力,但同時也更進一步體會到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當時的形勢普遍危急,很難保證職工的收入和以前經濟形勢好的時候一樣高,但是這幾家企業都保障了職工的基本收入,使他們不必為自己的生活發愁。
金融危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裁員固然可以減輕企業負擔,但其造成的社會影響則難以預料。與其將責任推向社會,不如把問題在企業內部解決掉。作為受影響如此嚴重的工程機械企業都可以做到,那對于別的行業企業,也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