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市場有局限工程機械發展仍需出口拉動
在3月5日舉行的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溫家寶總理表示:“我們強調擴大內需,但也絕不能放松出口!”這句話在工程機械行業也將被深刻體現出來。
3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20.9%,其中當月出口下降17.1%。工程機械產品的出口也持續低迷。以挖掘機為例,前3個月我國企業累計出口382臺,同比下降72.6%,其中3月份出口142臺,環比增長31.48%;同比下降75.1%。
挖掘機行業是一個進口大于出口的行業。相對于裝載機、叉車等產品,出口對行業的影響已經算是小的了。但即使這樣,這樣的出口數據仍對行業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對于企業而言,要清醒認識到,僅依靠內需對于企業發展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盡快在海外市場尋求突破點,企業才能得到長遠發展。
國內市場有局限
由于外部環境不好,企業紛紛將目光轉向了國內。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各地的基礎建設工作也緊鑼密鼓地展開了。然而不容忽視的是,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不是一個內向型的產業,近年來行業的飛速發展與出口大幅提升密不可分。
工程機械產品又不可能像服裝等那么容易從出口轉向內銷,而且由于原材料價格較高,更不可能大幅降價。記者從一些工程機械企業了解到,今年的前幾個月,企業仍在不斷消化庫存。國內市場想要消化全行業龐大的庫存需要非常長的時間。
消化庫存,輕裝上陣。這些企業“輕裝”之后上哪個戰場呢?有些廠家的出口曾經高達70%以上。由于原有市場格局已經形成,讓這些企業回頭開拓中國市場,難度非常大。
此外,不僅是中國企業看好國內市場,外國企業也將目光鎖定在中國。卡特彼勒裁員計劃不涉及中國地區就說明了這個問題。這么多企業來分食中國市場這塊蛋糕,即使中國的市場再大也無法解決全世界工程機械企業的銷售問題。由此可見,企業不可能完全依仗國內市場。所以,新年甫過,各企業的海外營銷人員就迅速回到了崗位。有些企業的負責人更是親自對海外市場進行調研,希望這塊市場盡快啟動。
開拓市場有側重
此次金融危機對發達國家的影響最為顯著。不僅海外工程機械企業受到巨大影響;由于建設項目大量減少等原因,用戶方的購買力也大打折扣。此前,發達國家的用戶由于購買能力較強,且對于產品性能要求很高,很大一部分中國工程機械產品似乎一直難入用戶的“法眼”。但隨著近年來中國的工程機械產品在世界舞臺上頻頻亮相,特別是裝載機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取得的市場份額令人側目,這些發展都預示著中國工程機械產品已經深入參與到世界市場競爭中來。如何趁歐美企業市場萎縮時搶占市場成為中國企業應該關注的問題。日、韓工程機械企業的先后崛起已經為中國企業指明了發展方向。這兩個國家工程機械產品在世界市場上最初立穩腳跟時,走的也是產品的高性價比之路。中國企業更應該在金融危機之時以高性價比為優勢,爭取從歐美市場“撕開口子”。
就發展中國家而言,部分國家由于金融體系尚未很好納入國際金融體系中來,市場在經過金融危機初期的短暫壓抑后,復蘇也較快,比如印度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對于這些地區,中國企業只需持續保持現有的開拓力度即可。
而以俄羅斯為代表的一些國家,雖然具有很強的技術基礎,卻不具備同樣強大的金融體系,對這些國家市場的出口情況最不容樂觀。目前各企業在這些國家的出口數據也說明了這一點。
研發力量爭奪戰
研發是一個企業不斷進步的動力。目前,中國企業與世界巨頭企業之間的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特別是想要進入歐美市場,中國企業必須進一步強化自己的研發能力。
強化研發能力,無非依靠兩個手段,自身加大投入和從外界引入研發力量。在當下,海外存在著不少可被吸納的研發力量。如能吸納,對于加強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卡特彼勒、沃爾沃等企業在金融危機中相繼出臺了裁員措施。雖然其對于優秀的研發人員仍會采取保留措施,但很難保證部分員工不對企業失去發展信心。對此,中國企業應該顯示出強勁的企業實力,趁機籠絡海外高端研發人員,一方面可吸引對手企業的優秀研發人員跳槽,另一方面也可以吸收外國相關專業的大學及研究院所的優秀畢業生前來企業工作。
隨著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高速發展,目前已有部分企業具備了并購外資企業的能力。雖然由于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多數企業目前都沒有做海外并購的打算。但有好幾家企業的負責人都表示,從企業的長遠發展角度出發,他們從未放棄過并購計劃。
對于中國企業來說,現在還未到為開拓市場而去并購當地企業的地步,仍要將吸收技術作為并購企業的出發點之一。雖然許多外國政府也陸續出臺救市措施,但世界金融危機仍未見底,如何在這種形勢下尋求到有價值的并購對象,也將是企業能否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外部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