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儲難以逆轉金屬走勢
鑒于市場持續疲軟,近期國儲恢復了鋅、鋁等基本金屬的收儲。這是國儲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再次出臺收儲方案。內容主要包括買進約40萬噸原鋁和15萬噸精煉鋅,數量相當于國內半個月的鋁產量和半個月的鋅產量,這對于緩解國內冶煉廠的困境起到一定利好作用。
從收儲過程來看,11月15日國儲進行了數量為10萬噸、最高限價為16010元/噸的鋅競價收儲,最終由5家企業成功競得,其中株冶集團(600961,股吧)2萬噸,白銀有色2.5萬噸,豫光鋅業1.5萬噸,赤峰庫博2萬噸,紫金礦業(601899,股吧)2萬噸,成交均價為16000元/噸。
政府通過收儲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部分企業的資金壓力,但對于市場供需情況影響有限。原因在于:其一,本次完成10萬噸收儲量而原計劃為15萬噸,雖然不排除后期仍會有陸續收儲行為,但預計數量不會有大幅增加。目前國內鋅市的報告庫存為30萬噸,而社會庫存高于50萬噸。收儲量較之于庫存量占比偏低。
其二,冶煉企業開工水平不高,產量存在提升空間。9月份以來國內冶煉企業的開工率在68%左右,一直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不過因為產能擴張,實際產量較為穩定,維持在40萬噸附近的水平。本次收儲短時間減少了鋅錠供應量,但缺口也將很快在產量中彌補回來,難以有效提振供需的格局。
其三,下游企業消費依然偏弱。鍍鋅、氧化鋅及鋅合金企業的開工水平,連最高的鍍鋅企業也達不到80%的水準。雖然終端電力電網、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有所提速,但建筑、汽車等行業回暖緩慢。隨著下游進入季節性淡季,下游低迷態勢仍將延續,期望借收儲解決目前市場的大量過剩產能所起到的作用將較為有限。且從本次收儲對于基本金屬現貨的整體影響來看顯得較為溫和,現貨價格并未大幅上漲。原因在于收儲只能暫時緩解產能過剩的壓力,給相關企業一個經營和資金周轉的緩沖期,但單靠收儲不能解決產能過剩,還可能在價格回升后被利用來保值鎖定新增產量。市場也普遍認為,只有下游消費商的積極參與,才能對目前疲弱的有色金屬市場起到實質性的提振作用。
基本金屬與全球經濟面密切相關,在全球整體經濟還在筑底的背景下,金屬想要走出獨立行情,的確很難。但對金屬行業而言,國家收儲確實能減輕部分鋅和鋁企業的供應壓力,有利于企業減輕庫存,釋放生產力,短期利好金屬行業。我們認為,就有色金屬行業的業績情況來看,由于銅冶煉企業在近期加工費上漲的背景下,業績有所好轉,收儲消息對這些企業有一定利好作用。但就鋁而言,由于國內過剩量巨大,40萬噸的收儲量料難以給鋁行業帶來明顯變化。
目前金屬行業供需關系的調整還在進行中,收儲可以緩解企業壓力,但不能形成逆轉。因為金屬不是農產品,沒有托市或者穩定價格的要求,不涉及民生問題,所以數量和價格影響就相對更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