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造紙業的發展
第一節造紙術的發展歷史
一、造紙術發展的時間簡表公元6世紀傳入東臨的朝鮮和日本以及南臨的越南公元751年傳到中亞的撒馬拉罕,阿拉伯人學會造紙術公元793年傳入伊拉克的巴格達9世紀傳入非洲11世紀由阿拉伯人傳入西班牙13世紀后半葉傳入意大利14世紀傳遍歐洲15-16世紀傳入美洲16世紀紙張在歐洲廣泛流行
二、造紙術的發明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四大發明之一,也是中國人對世界科學文化發展作出的卓越的貢獻。紙是日常人們生活和社會發展不能缺少的東西。它既是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積累經驗的載體,也是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向前發展的工具。無論工業、農業、交通、國防各個部門都離不了它,交流思想、傳播經驗、發展智慧也都離不了它。作為造紙原料的植物纖維素,是一種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為了制得較純的纖維素,必須用化學和機械方法,除去其他雜質,使纖維素大分子帚化,再制成漿液。因此紙的發明是用化學方法制得較純的纖維素高分子的一項重要成就。紙在未發明以前的夏、商、周時代,記載事物都是用龜甲和(獸)犬)骨作載體,也有極少用金屬的。由于刻字困難,只能作簡要的記載。清朝末年開始在河南安陽商朝都城遺址發現商代的甲骨文,就是以甲骨為載體的。到了春秋時,用竹簡和木簡作載體的較多。竹簡是竹片,木簡是木片,可以在上面寫字,當然比用甲骨就方便得多,所以這是很大的進步。但是竹簡和木簡也是比較笨重的,一片上寫字很少,只好用許多簡編起來成為簡冊信息處理,但簡或木簡使用和攜帶都極不方便。后來有了絲織品,才逐漸用縑帛代替簡,作為書寫的載體。縑帛是蠶絲的織品,它雖然好使用,也輕便,但價格昂貴,不易普及。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迫切需要尋找廉價的新型書寫材料。人們經過長期探索和實踐,終于創造出以植物纖維做原料的造紙術。關于造紙術的發明問題,可能跟制陶和釀造的發現和發展相類似,顯然不是一個人發明的,是經過較長的時期逐漸形成的,其中可能有一個或幾個極盛的關鍵階段。
三、造紙術的東傳與西漸1.東傳早在公元6世紀,中國的造紙術便已傳入東鄰的朝鮮和日本以及南鄰的越南。紙和造紙術具體何時傳入朝鮮已無從稽考,但是由于中朝接壤,可能很早就有紙和紙制書籍傳入,這一年代應該不會晚于公元3世紀,而朝鮮造紙業的開始也應該是在公元4世紀,其造紙所用的原料、工具、技術都與中國相似。朝鮮政府對造紙業十分的關心,其紙的質量也是非常的好,其品質之精良歷來得到中國藝術家和文人的高度稱譽,稱其厚而堅牢、色白而光滑,特別適宜于書法和繪畫。一般把公元610年朝鮮僧人曇徵東渡作為日本造紙的開始,但實際上有可能在此之前日本已經開始小規模的造紙了,這種小規模的造紙術可能是由5世紀中葉移居日本的中國人和朝鮮人帶入的。在日本的造紙三圣中,其一是“以魚網始做紙”的蔡倫,其二是“于日本始制紙”的曇徵,其三是率先在西嶼村從事造紙業的望月清兵衛。
四、造紙術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說起造紙術對世界的貢獻,就不能不提及中國的四大發明和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可以毫不慚愧的說:如果沒有中國文化的影響,就沒有西方近代文明的迅速發展,也沒有生氣勃勃的現代文明。紙的誕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更是人類傳播史上的一次偉大的革命。在第一張紙出現以前,人類不是沒有嘗試過其他的傳播媒介,中國的簡、帛,埃及的紙莎草紙,歐洲的羊皮書卷,都曾在人類傳播技術史上占有過一席之地。但是,當紙張出現以后,它們又都很快的一一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讓位于集萬千優勢于一身的紙張。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它們在帶給人類傳播和書寫的便利的同時又給人類帶來了更大的不便。試想,在古代的中國如果有人要寫一本書的話,就得把整個竹林砍倒才夠書寫材料之用。一個官員日常所要批閱的公文,每天至少也要55公斤的重量。在歐洲也同樣,生產一本圣經需要300多張羊皮。試問,這種傳播介質如何能夠擔負起記載文明和傳承文明的歷史重任!它們給了人類傳播的可能,卻又為這種可能的實現套上了重重枷鎖,千百年來,人類背負著這一希望在文明與知識的黑暗中艱難的前行。直到公元105年,紙張的橫空出世才如一道霹靂將禁錮人類文明的枷鎖打碎,文明與知識的雪花在一夜之間飄落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紙張和印刷術的發明為另一場偉大的革命———文藝復興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文藝復興普遍的表現是科學、文學、藝術的高漲,其目的是為了適應新興資產階級在文化上的利益和要求,使人類的知識能夠更快更好的發展。
然而,在中世紀的歐洲,禁欲主義和宗教主義統治一切,神學和經院學壟斷文化領域,整個歐洲都處于中世紀的黑暗之中。根本原因是由于書寫材料和印刷術的限制,文化信息的傳播極其困難,人民處于蒙昧之中而甘受統治。文藝復興之后,資本主義萌芽迅速成長,科學、藝術、文化在西方世界以不可想象的速度迅猛發展,人民的文化科學素質也不斷提高,為隨之到來的工業革命打下了堅實的民眾基礎。可以這樣說,沒有中國文化就沒有今天世界的繁榮和高度文明。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以及中國的文化思想都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這種影響是深刻的、深遠的,如果沒有中國文明的支撐,也許我們今天還生活在中世紀的黑暗當中。第二節中國造紙業的發展歷程中國造紙業發展歷程概述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中國的傳統手工造紙曾聞名世界。
19世紀末,中國開始采用機器造紙,但后來一直發展緩慢,至1949年,全國只能生產二、三十種普通文化、生活用紙,機制紙產量僅10.8萬噸。第三節新時期中國造紙工業發展的思考我國造紙的生產與社會消費需求不平衡矛盾日益突出,不僅市場總量供給短缺,產品結構性有效需求也不足,尤其是木漿進口數量逐年大幅度增加。行業結構調整工作進展緩慢,原有不少矛盾和問題都還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全行業整體素質和水平和國外差距很大。不少造紙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仍處困境。加上這兩年受國際漿紙市場影響,國內市場漿價大起大落,紙價波動也很大。許多企業產品銷售困難,甚至有些合資企業產品也出現積壓。有些造紙企業環境污染問題仍相當嚴重,在社會上造成很壞影響。
當前,已經跨進了新世紀。在國家經濟現代化建設向第三步戰略目標進軍時刻,未來十年將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極為重要的時期。剛剛通過的國家“十五”發展計劃綱要提出經濟結構要進一步調整,工業要加快優化升級和改組、改造。
這也給造紙工業今后發展指明了方向,全國造紙行業在今后發展中如何抓住時機,把握機遇,更好地前進,是擺在我們面前急需認真研究思考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