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過冬六法
經濟進入深冬時節,嚴寒籠罩著每一個企業。
“有人漏夜趕科場,有人辭官歸故里。”進退攻守,企業該如何抉擇?
危機本來就是危險與機遇的結合體,不少品牌就是在蕭條時期抓住了機遇,從而聲名鵲起。
中國家居業的伊力諾依,就是在“非典”時期出手,拿下京城多個黃金店面。“非典”過后,這些店面迅速發揮能量。經濟蕭條時期,正是品牌大舉并購、整合的好時期,如果抓住機會,就有可能改變自己的地位。所以,面對危機,企業不能坐以待斃、愴然涕下,而要以積極、勇敢、智慧的心去進行一場“冬耕”。
那么,企業如何度過這個寒冬呢?
品牌“上下求索”
第一,要堅定不移地進行品牌建設、提升品牌價值。許多企業家認為蕭條時期經濟疲軟,應該減少品牌建設的投入以縮減開支。但國外的一項調查顯示,在1981年到1982年全球經濟衰退期,保持了市場費用的這些企業都是最后的大贏家,他不僅拉動了消費,而且在這個時期成功地建設了自己的品牌。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的調查也發現,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品牌型企業表現出較強抗跌性,品牌成為應對危機的重要砝碼。我們也清楚地看到義烏、溫州、東莞倒掉的那些企業,大多都是品牌力相對較弱的企業。經濟環境越低迷,人們對品牌的識別就越敏感。而且品牌本身也是一個持續發展的結果,是堅持的結果。
第二,因為你的競爭對手與你一樣在經歷經濟不景氣帶來的煩惱,如果你的競爭對手在此時選擇了退出策略,而你完全有可能借助這一時機,將你的競爭對手打敗,擴大你的市場份額。另外,經濟蕭條本身也會給品牌提供更有利的市場機遇,就好比在黑暗中劃亮一根火柴,它肯定比白天里點燃的一枝蠟燭更明亮。
第三,就是要下沉品牌渠道。除了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其實中國很多品牌在地級市也有很大的作為。目前很多企業開始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二、三級市場的渠道建設,尤其是在經濟大環境低迷,一線市場受到巨大波及的情況下,二、三級甚至四級市場已經成為企業提高營業收入的重要來源。如圣象從01年底開始大規模進入二級市場,從去年開始重視發展三、四級市場。良好的二、三級市場網絡對于圣象抵御市場風險是非常有利的。
營銷“左顧右盼”
第四,擴大內需市場。在國外市場嚴重收縮的情況下,內需市場顯得彌足珍貴。中國有2000多個縣級市,近5萬個鄉鎮,內需市場廣闊。以寶潔公司為例,其超過10億美金的品牌就有21個,原因就在于它已經下沉到了鄉鎮一級市場,鄉鎮售點就有4萬多個。擴大內需市場的方法之一就是延長產品線,擴張平行業務。如兩年前博洛尼針對中低端市場推出科寶,使其在經濟危機的時候,足以讓博洛尼有能力來應對市場變化,化險為夷。
第五,網絡營銷。發展多元化渠道,是企業尋求突破的重要途徑之一。隨著網絡營銷的逐步發展和成熟,及其與消費者溝通的高效與互動特性,網絡營銷不失為企業走近消費者的有效選擇。如集美在網站最顯眼位置開辟了“網上逛店”欄目。正在減緩門店擴張速度的百安居也加大了網絡門店的建設。
第六,抱團取暖。在經濟寒冬來臨之時,眾多企業紛紛選擇抱團取暖來抵御寒冷的經濟冬季。三星和LG共度難關,就連老對頭寶馬和奔馳兩個巨人也抱多于打。企業大可通過抱團達到資源共享、客戶互補等,增強彼此的力量,共度時艱。
在這個寒冬,做好冬耕,主動出擊,或許就會柳暗花明過一個暖冬,至少讓這個冬天不太冷。而且,在冬天就開始耕種,當春天到來之時,你已經把剛開始春耕的對手遠遠甩在了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