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擊!中國企業“走出去”之海外并購(圖)
為拉動出口擴大內需,商務部于16日發布《境外投資管理辦法》。《辦法》將進一步改革境外投資管理體制,推進境外投資便利化,大力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根據辦法,企業申請海外并購只需遞交一張申請表即可在三個工作日內獲批。慧聰工程機械網編輯認為此辦法的出臺是對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給予的利好支持。
企業“走出去”的難得機遇
自2008年下半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給國外的部分企業帶來幾乎毀滅性的災難。眾多跨國企業紛紛陷入流動性危機、資產大幅下跌,企業瀕臨破產甚至倒閉的境況。
老子云:“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此次金融危機在為全球帶來災難的同時,也導致了企業并購成本的大幅降低,為企業間并購帶來千載難逢的好時機。改革開放30年,盡管我國企業的發展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國外相比,核心技術、管理水平的差距仍相差很多。欲縮小落差,國內企業一直認同“走出去”,通過參股國外先進企業的經營管理方式與其形成緊密的股權合作關系以達到縮短兩者間的差距。許多國內企業都希望自己能成為國際頂尖級企業,收購公司則成為了短時間內達到目標的最好辦法,因而紛紛蠢蠢欲動,欲抓住機會適時出擊,實施有價值的海外并購。專家也普遍認為,中國企業通過收購海外企業的方式獲得高端技術源,是可行且有效的途徑與方式。
“撿便宜” 還是“背包袱”?
尤記兩會上,三一向文波建議國家出臺相應的配套措施來幫助中國企業進行海外并購,比如提供信貸支持等,來幫助中國工程機械和裝備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這一提議遭遇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的一瓢“冷水”:“海外并購難道僅是一個錢的問題嗎?你吃得下來,管得了它嗎?”,“你對自己的管理能力有把握嗎?分析過雙方的文化差異了嗎?了解當地的工會勞資關系嗎?如果對方的工程師辭職了,難道你還要從長沙派人到國外去,讓整個企業都講湖南話?如果不能知己知彼,這種信心會讓我害怕。”
副總理王岐山和三一總裁向文波的對話,再度引起了對中國企業參與海外并購的關注。不錯,雖然現在是國內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的時機,也可以說是國內企業“撿便宜”的大好時機。但是也不能盲目投資,要量力而行,否則“便宜”沒撿到反而背上個大“包袱”。
筆者認為在全球金融危機這一特殊背景下,針對國內企業對跨國并購的躍躍欲試就更應該慎之又慎。若“走出去”企業應該做好可行性分析,妥善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安排等,防止因并購而使得自身陷入困境。
企業“走出去”應注意哪些問題?
“走出去”的海外戰略對于國內企業來說已經變得越來越迫切。中國企業“走出去”在進行海外并購時還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海外并購的目的。并購只是手段,而投資回報率或效益才是目的。企業在向海外擴展的過程中,要防止一種傾向,就是為兼并而兼并,或為了規模而兼并,看到別的企業到國際上收購企業,也盲目跟風。
海外并購的策略。海外并購策略可以分為市場型的并購、資源的并購、品牌的并購、銷售渠道的并購、技術的并購等。
海外并購的成本。企業的并購成本由初始成本和整合成本兩部分組成。其中,整合成本是企業并購的最大未來風險,在進行海外并購時,不要僅僅考慮并購時的價格成本,有時并購的價格可能較低,但這并不意味著兼并的成本低。
整合的風險。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實施海外并購后如何將業務、資源進行整合,才是整個并購活動成功的關鍵,無論何種目的企業并購,都必須在并購后進行整合。如果整合不好,就可能陷入整合的陷阱中,增大跨國經營的風險。
管理能力能否適應規模擴大了的企業。國內有的企業家在管理原來的企業時游刃有余,得心應手,但一旦海外并購完成后,企業規模一下子擴大了,管理能力就跟不上了,結果使原有企業的利益也受到損失。
熟知海外企業的背景。包括對企業當地商業操作、政策法規以及社會制度的了解。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只是處于初級階段,對國外企業當地商業操作、政策法規以及社會制度和文化背景如果不熟悉,不能本土化,就會面臨很大的風險。
被并購企業是否并購企業文化。企業文化的整合是在并購后整合過程中最困難的任務。一個成熟的企業一般都存在著完整獨特的企業文化,這些企業對自身的文化有著很高的認同度,并希望把自身的文化保持下來,因此他們對中國企業文化的認同度較低。當中國企業要進行海外并購時,對方企業所在國的員工、媒體、投資者、甚至是工會,就可能對中國企業持懷疑的態度和偏見。所以作為并購后整合戰略的一部分,中國企業不僅需要吸收被并購企業文化中先進的成分,還必須放棄原有企業文化中無法被并購企業所認同的文化。
政府政策的影響力。進行海外并購,還要考慮本國政府和外國政府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