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措施助推長治經濟實現轉型發展跨越發展
省委書記袁純清在全省領導干部大會上指出,我省面臨的緊要問題是干部隊伍對大發展思想準備不足。這一論述找準了發展不足的根本原因,抓住了制約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關鍵。市委書記杜善學也在"弘揚太行精神,實現跨越發展"主題論壇講話中指出,與周邊相比長治在發展方式、創新能力、對外開放、利用外資以及發展環境等諸多方面,仍存在不小差距。這些差距歸根到底是解放思想的差距、發展膽氣的差距、素質和能力的差距。查找這些不足與差距,對于我們把握目前轉型跨越發展的關鍵期、攻堅期和機遇期;對于再造一個新長治,意義重大而深遠。
找準了長治人在新時期律動的脈搏,重要的就是提振長治經濟的措施制定、方法落實和行動方向。因此,在這里從助推長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五大方面來論述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具體措施和方法。
一、以"設施農業"發展為突破口,推動長治向現代農業發展。
長治地處三晉東南一隅,山清水秀、人民勤勞、四周山嶺環侍,古稱"上黨盆地",被毛澤東稱為"上黨腳盆",詼諧地稱這里有魚有肉,古來富足。長治地區耕地面積36.7萬余公頃,從事農業勞動力為65萬人左右。歷來沒有改變靠天吃飯的窘狀,只有乞求風調雨順來佐佑。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及現代農業意識的覺醒,發展起設施農業,并取得很好的成效,但也僅占地0.104萬公頃,設施大棚也只有1.11萬個,產量也為區區8.07萬噸。遠遠不能滿足商品經濟的需求。廣大農村從業人口雖吃飯不愁溫飽,但致富還遙不可及,為農雖穩,但為農不富。嚴重影響著廣大群眾的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積極性。
長治要想改變廣大農村人口的經濟狀況,除加快城鎮化步伐,從根本上改變農村面貌外,對離不了鄉也離不了土的農村人口應加大設施農業補貼措施及扶持力度,采取像山東壽光,長治長子一樣(每棚補貼1-3千元)使廣大農民早日走出貧困,奔向富裕與文明。
做好"三農"工作,千方百計保障和改善民生歷來是各級政府的重中之重。長治多年來也堅定不移地把"三農"問題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為目標,創新發展思路,有效促進農民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2009年,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5000元大關,達到5337元,比上年增加396元,增長8%。但增長力度不大,數額不多,后勁乏力等問題困擾多年,各級地方政府也做了較多探索,效果不錯,如長子、潞城的"一縣一品"或"一鄉一品"或"一村一業";特別是長子等縣的"設施農業"是快速增效、增收的有效途徑,有條件的縣區應有效推廣。人有千條計,吾則一條心。長治應抓點帶面,抓住"設施農業"這個典型大力擴張,快速推廣,狠下決心抓幾年,長治農民增收的窘境定會有所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