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國際合作全力培養創新型機械人才
近幾年機械工業的大發展為機械專業學生提供了廣闊施展才能的舞臺。"在日前召開的2006國際機械工程教育大會上,教育部部長周濟不僅肯定了近些年來中國機械工程教育取得的成績,而且進一步強調,為了培養更多的創新型機械工程師,中國將會進一步與國外教育界開展多層次的合作,實現互利互惠、合作共贏。 進步:觀念更新 眾所周知,以前機械工種并不是非常體面的工作,因而機械專業的學生也不是很搶手,但是這種情況在近兩年里有了很大的改變。周濟說,今年機械類專業的社會需求位列專業總需求第一。<BR> 作為教育部部長,周濟對近幾年機械工程教育在中國的發展有深刻的印象。他說,機械工程教育的規模在不斷增長,同時教育結構也在不斷優化。機械專業的研究生、本科生和高職生不斷增加,2005年機械工程類在校生達到86.6萬余人,機械類專業已經占整個工程專業的11.9%,整體上與我國工業化進程相匹配。 他認為,中國有大量的人口,這些人如果素質低就是沉重的負擔,素質高就是龐大的人才資源。現在是難得的機遇,因為制造業已經成為中國重要的支柱產業。制造業是中國工業化的堅實基礎,機械工程教育為中國制造業提供了人才,也為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奠定了基礎。 令人欣喜的是,現在一大批青年把成為機械工程師當作自己的夢想,因此學校的生源充足。特別是目前學校教學與實踐結合得比較緊密,促進了制造業的發展。很多學校產學研結合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促使很多畢業生在重大工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青藏鐵路建設。 盡管近幾年機械工程教育有了很大發展,但是周濟明確指出,機械教育還有弱點,如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差、教學手段與國外存在差距等。 缺陷:整體有差距 據記者了解,企業高薪難求高級技工的事情已經不再是什么新聞。不少企業對招聘崗位開出了不低的年薪,但招聘人員還是覺得招賢不易。 他們反映,剛畢業的學生往往存在眼高手低的問題,理論和技能不過關。對于相當多的企業這種困境難以解決,因為即使他們想招一些有潛質的新手,但那種只有大型公司才有的完整的針對新手的培訓體系,很多企業沒有。 目前,相當多的機械類學校在教學手段上存在差距,雖然已經普遍打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落后教學狀態,但是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理念的應用依然很少。這些問題都對機械類學校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戰。 一方面是剛畢業的學生操作能力差,另一方面高學歷也不等于高級人才。記者在很多機械企業的招聘啟事上看到,不少單位對應聘者的工作經驗和年齡作了相關的要求,對學歷的要求倒不高。而且很多企業對老工人也敞開大門,盡管熟練的工人一般年齡較大,英語水平不高。 趨勢:走向國際化 針對這種狀況,周濟提出,中國必須培養一大批創新型的機械工程師。這些人應該德才兼備,掌握超前的技術,視野開闊,知識廣博。周濟希望推進企業參與教育的過程,在學校大力推進實踐教育。在產學研一體化的道路上,加強與國外的合作,選派優秀的人才出國學習。 他指出,國外的機械工程教育的確有許多值得國內的學校借鑒,尤其是在創新與機械工業發展有著緊密聯系的今天,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成了機械教育的重要課題。對此,周濟在機械工程教育與國外合作的問題上提出了三點建議:聯合培養高層次的工程人才;發展多種形式的高水平科研合作;廣泛探索合作交流的新機制。 美國Drexel大學教授StephenDi鄄rector認為,如今全球一體化進程加快,工程師會越來越國際化。因此,擁有更寬廣的知識面和更富有彈性的學習層面是十分必要的,學校應該增加試驗課以及外語、音樂等選修課,促進學生提高創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