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長明:2006年汽車市場走勢樂觀
1月13日,在亞運村汽車市場舉辦的一次信息發布會上,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部主任徐長明通過對最能影響汽車市場運行的R值變化趨勢的研究,對中國汽車市場做出了非常樂觀的預測(R是一個比值,分子是汽車銷售均價,分母是一個國家的人均GDP數值,汽車均價越低、人均GDP數值越高,R值就越小,汽車市場就越活躍)。他預測,2006年中國汽車銷售量將增加10.3%,其中,轎車銷售將增加15%。
徐長明對2006年轎車市場的走勢表示樂觀,主要有三個依據:
一是國內汽車市場R值變化趨勢的研究結果表明,今后一段時間國內汽車市場的前景看好
徐長明說:“從汽車市場比較發達國家的普遍規律看,R值大于3時,汽車保有量提升很慢;R值達到3,尤其是達到2以后,汽車的保有量會出現迅速的提升。我們進一步研究了當前幾個汽車市場步入較快發展進程的國家,像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這些國家也符合這一規律。現在不太遵循這個R值規律的有兩個例外,一個是中國香港、一個是新加坡,都是人口密度很大的地區,沒有辦法發展汽車工業,所以采取的是汽車高收費的政策。當前,國內經濟最發達的一些地區,如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這些地區的R值都達到6~4了,再往后就會逐步低于3了,這些地區都是我國轎車率先進入家庭的地區。”
徐長明分析說:“我們國內市場的情況是,一方面車價(分子)還有下降的空間,比如國際市場B級車的價格是16萬~17萬元,國內市場目前還在22萬~23萬元的水平上;另一方面我國人均GDP(分母)的增長速度會持續較快,預計‘十一五’期間GDP年均增長率是8.5%,2010~2020年期間GDP年均增長率是7%~8%,2020~2030年期間GDP年均增長率是6%~7%。這兩個方面的交替作用會促使R值逐步降低,表明不但近期我國車市發展勢頭很好,而且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我國車市發展勢頭會持續看好。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中國的汽車市場將會遵循全球范圍的發展規律,哪個地區R值率先達到3,哪個地區的汽車市場就會有大的發展。”
徐長明說:“從日本、韓國等近年來汽車市場發展迅速的一些國家來看,R值在3這一時段,它的發展是比較快的,而R值到了3以后就進入普及期了,這段時間將維持20年左右。我們預測,2009年中國城市汽車市場的R值可能達到3。據此測算,2009年將是我國汽車市場快速發展的一個新起點,我國汽車市場還將有20年的快速增長期;即便是從2002年算作進入快速增長的起點,也還有十幾年的快速增長期間;2006年我國汽車市場處在長期快速發展前夕的重要階段,趨勢是積極向上的。這是我們對國內汽車市場的一個最基本的判斷。”
二是國內不同地區汽車市場的階梯式發展可以保證我國的汽車需求長盛不衰
徐長明說:“跨國公司曾經有這樣一個觀點,他們認為中國由于收入差距比較大,像北京、珠三角這些轎車大規模進入家庭的地區,一波消費高潮過去后,其他地區因為經濟發展差距太大,需求跟不上,汽車市場可能出現消費斷層。但是近年來車市的現實表明,這是杞人憂天。因為從2003~2005年的汽車市場看,除了北京、廣東這兩個汽車需求非常旺盛的地區外,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省轎車的銷售量都在25萬輛左右,年增幅達到40%左右。此外,這兩年河南和山西的轎車市場發展也非常快,山西的銷售增幅每年都在30%~50%之間;河北、四川、福建、遼寧這些省份轎車的年銷售量也都在10萬輛左右,屬于第三梯隊。如果這些省的人均購買水平像北京、廣東、上海一樣,那么這些省的銷售量就會達到400萬~600萬輛,這個數量非常大;加上將來其他地區的汽車消費分批啟動的話,就可以保證我國汽車市場的需求源源不斷,不會出現市場斷層。如今跨國公司已經沒有了后顧之憂,這就是為什么在中國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的情況下,汽車業的跨國公司‘義無反顧’地涌向中國市場的真正原因。”
三是汽車市場短期運行態勢較好,可以推定2006年前景樂觀
徐長明預測:2006年轎車市場的規模大約在328萬輛左右,比2005年增長15%。
徐長明在進一步分析影響做出這一判斷的三個因素時說:“2005年后幾個月的銷售量都在增長,12月份的銷售情況尤其好,達到33萬輛。我們對很多的主流廠家的調研表明,2005年年末基本沒有出現2004年那么嚴重的壓庫現象,很多企業都是供不應求。這說明我們的企業是往上走,市場發展趨勢是良好的,至少短期發展趨勢不錯,所以我們對2006年汽車市場表示樂觀。但是,2006年的汽車市場的發展速度會比2005年放緩,主要有三個原因:一個是2006年GDP增長速度將放慢,預計比2005年下降0.6個百分點,這會影響到汽車市場銷售的增加幅度。二是降價的效果將沒有2005年那么明顯了,因而對需求的激勵效應下降,也會影響到銷售量的增加幅度。三是龐大的持幣待購大軍已經不復存在,2004年4季度開始積聚的持幣待購大軍,大都在2005年實現了購買行為,因此,2006年基本不存在導致汽車需求陡然上升的突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