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觀念滯后是制約我國氫燃汽車發展的主要瓶頸(上)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氫能領域首席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毛宗強認為,讓氫燃汽車跑起來可能幾年時間就能實現,但要真正推廣普及則恐怕需要十幾年、幾十年的努力。原因在于,加氫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氫燃汽車產業化的一個主要瓶頸。
先有新的燃料基礎設施,還是先有新的動力技術,成為困擾很多汽車公司和氫燃汽車研究人員的問題。德國柏林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魏德爾教授認為,氫燃汽車要避免走進“死胡同”,就必須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動力技術和基礎設施相互支撐,沒有基礎設施的發展,動力技術的發展必將以失敗告終。氫燃汽車的發展,要求機械的創新和基礎設施的創新兩者之間的互動。”他說。
中國燃料電池公共汽車項目辦公室國家項目協調員倫景光介紹,國內氫燃汽車研究在動力技術研究上已經取得了重要突破,由上海和北京分別牽頭的氫燃小轎車和公共汽車均已研發出第二代產品,目前的關鍵問題是氫氣將從何處來。
同濟大學馬建新教授認為,為氫燃汽車提供氫能資源并不困難。以上海為例,盡管沒有大型的專業制氫基地,但氫氣在上海焦化集團、氯堿集團以及大型煤氣廠等企業以副產品或合成氣產出,大量收集氫氣并不困難。目前,尚未準備好的不是產而是“送”,將來氫燃汽車在路上到處跑,必須在各處建立一些加氫站,而這幾乎意味著整個交通系統的變革。
這個問題也同樣困擾著幾乎所有世界汽車大國。來自德國林德公司的沃爾夫介紹,林德公司已經成功研制了全自動控制的可移動、可折疊的加氫站,加氫速度也可媲美傳統加油站,但如何普及這些設備卻成為難題。
德國柏林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邁諾爾夫·迪爾克斯教授認為,德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在幾十年前就已確立了汽車模式、用車習慣和汽車基礎設施,汽車運輸系統對他們來說可謂根深蒂固,這已成為走進“氫燃社會”的最大阻礙。
清華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歐陽明高介紹,目前北京已建成一座加氫示范站,上海今年也將建成一座固定加氫站和一座移動加氫站。而據了解,若要讓氫燃汽車跑起來無后顧之憂,僅在上海就需要建180個加氫站點。加氫基礎設施的建設看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