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零部件業企業受國外同行擠壓嚴重
“當前,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雖然困難重重,缺點也不少,但是,只要給機會,就會有所作為。”東風悅達起亞汽車有限公司購買部副部長陶駿說。
零部件業受國外同行擠壓嚴重
陶駿反復強調一個觀點,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整車廠的支持,但是,中國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受到國外同行的擠壓。
陶駿認為,中國零部件工業有三個發展階段。最開始的一批零部件企業是依托東風、一汽、南汽等整車企業建設起來的。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原有的很多國有零部件企業垮掉了。第二個階段是以最初的幾家合資汽車企業為主體建設起的配套體系。當時,國外汽車零部件廠商到中國建廠的不多,國內零部件企業主要還是從國外購買模具和設備進行生產。等到了2002、2003年,中國汽車經歷了爆發式發展,再加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汽車零部件工業進入了第三個階段,這時國外整車廠和零部件廠實施了整體推進策略。最典型的是日本、韓國企業。這個階段進入中國的國外汽車企業,其采購的零部件70%~80%都是由其本國的配套供應商生產的。這些配套商來中國建廠,早期還合資,現在基本上都是獨資了。國內零部件商要進入其配套體系,很難。
陶駿告訴記者:“不少零部件企業在第二階段沒有形成自主開發、科學經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過于依賴別人。現在,很多零部件企業要么與國外合資合作,要么就做一些國外不愿做的能耗大、污染嚴重的產品;完全靠自己力量發展的零部件企業很少。”
零部件企業本身不足
“個別國有零部件企業的老總有兩個不知道:一是自己的成本是多少不知道,二是自己產品質量如何不知道。一個老總連這兩個最基本的東西都不知道,那還搞什么產品。”陶駿說,“有的民營零部件企業老板雖然開發市場很厲害,但是卻沒有任何提高內部管理水平的想法和做法,這對企業發展很不利。”
陶駿認為,國內零部件企業最嚴重的問題還是意識問題。他講了個故事:“有一家彈簧廠準備為我們公司的發動機配扭簧,但經過安裝試驗,我們發現這種扭簧的使用性能不符合標準。當時,這個彈簧廠的有關領導認為他們的產品符合國家標準,認為我們的標準比國家標準高了,言下之意要我們降低門檻。當時我很生氣,我說你們來應該和我們一起協商解決技術問題,或者,如果你們做過大量試驗,就拿出數據。你們怎么能怪我們的企業標準高了?國家標準是最基本的要求,你拿最基本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怎么可能獲得更好的技術和質量?后來,他們和我們一起研究了有關技術問題。經過幾次試驗,最后還是達到企業標準的要求。”這說明:只要意識到位,國內零部件廠還是有能力的。
另外,除了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差距以外,國內零部件企業在投資理念上也有不少不足。陶駿舉了個簡單的例子:國內很多企業廠房很大,車間也很大,生產設備排得很疏。而國外的零部件企業往往把地空著,但廠房卻安排得很擠。這一方面是從物流便捷考慮的,另一方面是從廠房維護和成本控制考慮的。國內企業(包括很多國有企業)在廠房建好之后很少維護,有的連車間玻璃破了都沒人管。但國外企業非常注意廠房和車間的維護。廠房變大之后,維護經費和成本就會增加,這正是國外企業要回避的。國內企業似乎并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希望國內汽車零部件業健康發展
陶駿希望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能夠健康發展。他說:“我最反對的就是動不動就說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怎么差。怎么能這么說呢?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有差的,但也有好的,需要提供發展機會。”
他認為,看零部件企業好與不好,最重要的不是看零部件企業有沒有開發、生產能力,而是要看零部件企業的整體市場運營能力。如果只有生產能力和開發能力,沒有市場運營能力,就無法進入配套體系,那么企業也會很快垮掉。
此外,他還表示,對零部件企業的考核還要注意三個方面:第一是注意開發情況;第二是注意質量保證情況;第三就是注意領導班子對成本的了解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