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零部件產業展現清晰發展圖景
在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中,國家對汽車業的補貼一直是備受關注的話題。50億元補貼“汽車下鄉”正在逐步推進中,規劃中提到的“今后三年中央安排100億元專項資金”的用處成為了人們矚目的焦點。3月20日,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的細則出臺,讓人們看到了這100億元資金更為清晰的投放方向。
在新公布的“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提出,“今后三年在新增中央投資中安排100億元作為技術進步、技術改造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汽車生產企業進行產品升級,提高節能、環保、安全等關鍵技術水平;開發填補國內空白的關鍵總成產品;建設汽車及零部件共性技術研制和檢測平臺;發展新能源汽車及專用零部件。”字里行間可以看出這部分資金將有不少用于汽車零部件產業。尤其是規劃中在描述“實施技術改造專項”的產業任務時,提出“制訂《汽車產業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項目及產品目錄》,支持汽車產業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加大技術改造力度。”這份《目錄》中的主要產品和項目都是有關零部件的,再一次印證了這100億元資金的投向。
不僅僅是這100億元,這次公布的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為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展現出了一幅未來發展的圖景,讓這一汽車工業的基礎產業更加明晰渡過困難的發展之路。規劃中描繪出了產業的突破口,“關鍵零部件技術實現自主化”;描繪出了產業發展的途徑,“重點支持新能源汽車動力模塊產業化、內燃機技術升級、先進變速器產業化、關鍵零部件產業化以及獨立公共檢測機構和‘產、學、研’相結合的汽車關鍵零部件技術中心建設”;涉及到了產業組織機構的調整,明確表示“支持汽車零部件骨干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擴大規模”……
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遇到不小困難的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此時需要這樣的引導,需要這樣的幫助。不同于整車企業,改革開放之后,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面臨的是與外資充分競爭的局面。據國家信息中心統計,經過多年的努力,2007年,我國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達到7580家;2008年1至11月,產業工業總產值8658億元,工業增加值2042億元,產業資產總值達到7534億元,產業利潤總額達538.8億元;我國已經成為第四大汽車零部件生產國和出口國;同時2007年,汽車零部件產業的就業人數已經達到159萬人,占汽車工業的60.7%。正是汽車零部件產業體系的逐步形成,才使得我國整車企業尤其是自主品牌企業漸趨成熟。但數量多規模卻小、產品集中在低附加值層面、關鍵核心技術缺乏成為困擾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難題。整個產業需要切中要害的“良方”。
這次規劃中提到的涉及零部件發展的內容雖然分散,但是提及的國家將扶持的內容正是我國零部件行業發展之困,同時規劃也明確并細化了產業的發展方向。
今年2月底,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委托國家信息中心開展的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調查研究結果在京公布,這一歷時1年半的課題是第一次對汽車零部件產業進行的全方位、系統性的調查研究。通過研究結果可以看到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已經有不少成為了此次規劃提出的要解決的重點。
如在“調查”中可以看到多數高新技術產品已經實現本土化生產,但少數關鍵部件仍需依賴進口,自動變速箱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目前我國78%的自動變速箱仍依賴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