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汽車業格局隨世界汽車產業變革
全球經濟不景氣帶來的車市寒冬,讓歐洲車商倍感陣陣涼意,尤其是那些主要市場份額集中在歐洲本土的廠商。這場仍在持續中的金融危機令全球汽車行業統統陷入困境,作為傳統汽車市場的歐洲大陸,也不能獨善其身。
歐洲新車銷量已連續創下新低。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公布,1月份歐洲新車銷售同比下降27%,降至20年來的最低水平。根據不斷惡化的形勢,ACEA日前作出預測,歐洲汽車工業2009年產出量預計將衰退25%。
作為歐洲最大的汽車市場,德國的遭遇比大多數歐洲國家好一些,由于政府實施援助計劃,2月份德國汽車銷售上升21%。但這并沒有消除ACEA主席、雷諾集團總裁卡洛斯·高森的擔憂,他認為,作為歐洲唯一銷量上升的國家,德國得益于舊車報廢刺激措施,但這種措施也僅僅局限于在低端汽車產品。
除了銷量下滑,歐洲汽車廠商們還面臨另外的打擊,一方面是由信貸緊縮所導致的融資困難,其次是歐盟日益嚴格的汽車尾氣排放標準抬高了生產成本。
目前歐洲大多數汽車制造商都出現了虧損,并且請求各自國家提供金融支持。德國和法國政府采取了設法說服那些舊車車主,將他們的“老爺車”送到廢料場,可獲得2500歐元,再去購買一輛更先進的新型小汽車。意大利已宣布援助計劃,英國正在考慮幫助汽車制造商渡過難關。
為了紓困歐洲汽車業,高森預計,歐洲汽車行業共需資金400億歐元,之前各國政府和歐洲投資銀行提供的資金支持遠遠不夠,需要歐洲投資銀行提供更多貸款。
汽車業牽涉到成千上萬人的“飯碗”,以汽車大國德國為例,其近20%的就業人口直接或間接與汽車業有關。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設想。“環球透視”分析師保羅·牛頓說:“歐洲汽車工業正面臨產業模式的崩潰。如果形勢繼續衰退,將導致工作崗位損失和前所未有的規模合并。”
保羅·牛頓認為,歐洲汽車工業面臨嚴峻的抉擇。它必須合并、縮小規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重塑自己,讓它能夠適應較大的減產,并且仍然能運作,或者通過激勵需求,去嘗試在可行的水平上維持目前的商業模式,平安地度過不可避免的虧損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