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壓器企業共同扛起自主創新的大旗
“自主創新”這個在眾多民族產業發展中被屢次呼吁的口號, 2005年在我國的變壓器行業可算是實實在在地閃耀了一把。
盡管2005年對于國內眾多變壓器企業來說過得并不輕松:ABB、AREVA、西門子、東芝等幾大跨國集團在中國所占的市場份額還在不斷擴大;企業仍沒能想到應對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的有效辦法;行業規模龐大、中小企業居多,產業集中度低更是讓變壓器企業始終沒有走出低價競爭的泥潭。
然而許多企業在慌忙應付這些難題的同時仍不忘抽身進行自主創新的工作。一位老總在年度工作總結中寫道;“原來認為,經濟全球化,有錢到哪都可以買東西,包括技術。后來發現,我們從來沒有買到過一項世界最尖端的技術,因為人家不賣。一般的設備和零部件我們可以買,但最尖端的技術絕不是想買就能買得到的。所以靠買技術發展企業是死路一條。”
燎原之勢
業內專家往往將中國境內的變壓器企業劃分為四大梯隊。ABB、AREVA、西門子、東芝等幾大跨國集團公司以絕對優勢形成了第一陣營,占據20%~30%的市場份額;保變、西變、特變等國內大型企業通過提升產品的技術水平和等級,占有30%~40%的市場份額,穩坐第二把交椅;以江蘇華鵬變壓器有限公司、順特電氣有限公司、青島青波變壓器股份有限公司、常州變壓器廠、山東達馳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杭州錢江電氣集團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制造廠形成了第三陣營;不少民營企業由于經營機制靈活,沒有非生產性的負擔,也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形成第四陣營。
雖然自主創新已成為眾多國內變壓器企業的共同話題,但根據自身企業的規模、技術實力、市場定位等因素的不同,研究方向也呈現兩種趨勢。
位于第二梯隊的企業將主要研究精力放在特大型超高壓方面。特變、保變、西變在這方面都有所突破。
今年11月,特變電工沈變集團技術中心成功申報為國家級技術中心,這對沈變公司的創新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沈變集團提供的資料顯示:沈變目前把產品開發的總體方向確定為“超高壓、大容量、高可靠性、免維護”。以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為例,沈變通過消化吸收與自主創新相結合擁有了核心技術,改寫了我國直流換流變壓器全部依賴外國的歷史。
今年7月,由保定天威集團自行開發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首臺DFP-37萬千伏安/525千伏變壓器,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據相關資料顯示,該產品是目前國內技術含量高、性能先進的單臺容量最大的變壓器,也是為玉環電廠4×100萬千瓦超超臨界發電機組工程提供的關鍵設備。
2003年,國電西北公司與西電公司簽訂了為西北電網750千伏示范工程蘭州東變電站提供3臺750kV/500MVA單相自耦電力變壓器的合同。今年10月,特高壓輸變電工程動員暨750千伏工程總結表彰會召開,肯定了西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臺750千伏變壓器產品在整個工程中的突出作用。
此外,一些位列第三、第四梯隊的企業,由于產品定位中低壓市場,所以企業的研發方向是產品的節能化、小型化、低噪音、高阻抗、防爆型、智能化等方面。
挑戰與機遇的雙節扣
事出有因,變壓器企業共同扛起自主創新的大旗,不由讓人們關注近兩年我國變壓器產業的面貌和企業的生存環境正在發生哪些變化?
原材料大幅度漲價且居高不下嚴重侵蝕變壓器行業利潤,而中低端市場的相對產能過剩又使得價格戰已成為眾企業競爭的慣用手段。行業毛利率大幅下降。
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產品結構的調整成為促進行業發展的突破點。
另一方面,在電網投資增長的拉動下,輸變電設備業已從發電設備業手中接過領跑棒,用于主干電網、城市電網建設的輸變電高壓設備市場需求將快速增長,預計“十一五”期間的平均年增速將超過30%。
這對眾多變壓器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形勢。但市場的強大召喚同樣吸引著本已在中國市場占據優勢的跨國企業加速他們深入中國市場的進程。
好在我國的具體國情和客觀的地理環境不斷向變壓器產品提出新的要求。我國75萬伏輸變電示范工程已經建成并投入運行,而一旦國家決定建設更高電壓等級的輸變電系統,目前各企業包括國外企業還沒有完全符合條件的成熟產品。
這對我國本土的企業來說是一個契機,也意味著國際競爭界面已經從生產環節前移到研發環節。
政府引導
專家指出:通過引進技術縮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目前仍是我國變壓器制造業升級的主要手段,這個現象甚至可以拓展到我國整個裝備制造業。
長期以來,大部分國企發展依賴技術引進,認為這樣見效快,而對自主創新往往重視不夠。有業內人士對此提出質疑稱:“長期的技術引進對整個產業的自主創新究竟能起到多少作用呢?”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重大裝備項目辦公室主任隋永濱表示:“我們既不能重引進、輕自主開發創新,也不能走閉門搞科研、一切從頭開始的研發之路。因此,應強調開放式的自主創新,鼓勵消化吸收引進技術。”
但這個原則對一些企業來說并不容易堅持。
長期以來,我國的裝備制造業一直在低效益下運行,變壓器企業自然也被這種形勢所籠罩。在這期間,國家也沒有給機械工業更多的優惠政策。
企業負擔過重,又缺乏國家經費的支持。結果是研發重點只能停留在解決短期技術問題上,而沒有能力從事關系產業和企業長期發展的基礎、共性和關鍵技術的研發。
前幾年,美國發展節能汽車,推出了第二代汽車研究計劃。在這個計劃中,布什總統親自掛帥,組織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三大汽車公司進行技術攻關。計劃完成后,美國又啟動了氫能源汽車項目。布什在2003年國情咨文中提議,投入12億美元用于研發使用氫能燃料電池的車輛。美國能源部同時宣布,將首先投入3.5億美元,用于補助美國的汽車制造廠、私人公司及研究機構進行氫能車輛的研發。
政府“插手”市場行為,在美國這個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被看做理所當然的事情,無論在理論還是在實踐上都被廣泛接受。在中國,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
專家指出,政府的支持首先是在研發上加大投入。集中資源支持重大技術裝備國家級工程中心和大型骨干企業技術開發中心的建設與完善,加大重大技術裝備技術攻關費用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增加科研開發的投入。
發改委一位官員表示,國家自主創新提倡的核心就是建立企業技術研發機構。
從1993年起,國家開始引導剛剛向市場經濟轉軌的企業建立具備真正意義上自主創新的基本體制架構。
接下來的幾年是企業培育自身創新能力的時期。
現階段,企業著重對核心能力的培育,這個階段的企業開始整合自己的研究中心,以使企業具備一定的核心技術競爭力參與國際競爭。同時,這個階段的工作也成為企業爭取進入國家在“十一五”戰略目標中提出的“培養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主品牌和國際競爭能力較強的大企業集團”梯隊的一個重要舉措。
除了在企業內建立完善的技術中心,專家還建議:在自主創新方面,企業要加強產、學、研相結合,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組織高等院校、研究所進行聯合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