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鋼鐵業于危機中回歸理性
數據統計顯示,截至
造成今天鋼鐵企業業績下滑,既有客觀原因,但也有主觀原因。一方面,資本的大量涌入,迅速地把鋼鐵行業摧得“過熱”,然而2008年下半年環境一變,一些實力不濟的鋼鐵企業開始感到難受。如天津的一些小型無縫管廠,紛紛停產。另一方面,許多鋼鐵企業誤判形勢。去年奧運前,眾多企業大規模集中對煤炭、鐵礦石等原材料的集中庫存備料,直接推高了煤炭、鐵礦石等的價格,延遲了行業需求的反轉。而國內外市場給出的需求減緩信號沒有引起鋼鐵企業的足夠重視,因此誤判行情,認為市場需求仍然強勁,繼續開足馬力生產,產能大量釋放,造成產能過剩。
盡管鋼鐵企業業績出現下滑,但鋼鐵業的危機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大,更沒有像紡織業、家電業那樣傷筋動骨,且利潤仍然可觀。例如鞍鋼、太鋼等企業雖出現了業績下滑,但全年仍有利潤。而根據行業協會的統計,2008年1至9月國內鋼鐵行業實現利潤總額1326.26億元,同比增長13.13%,特別是無縫管材方面的銷售,更是增長了15.6%。即使第四季度利潤大幅下降,但去年全行業仍將處于贏利狀態。
實際上,鋼鐵企業業績下滑,是一種理性的回歸。對于過了幾年好日子的鋼鐵企業來說,2009年可能是最難過的一年。市場調整趨勢顯然,鋼鐵市場的競爭也必將伴隨鋼鐵市場價格的波動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