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鋼鐵“越虧越生產”怪圈?
產能過剩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痼疾。長期以來,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的產能嚴重過剩,與粗放的、以量的擴張為主調的經濟增長方式相互助推,不僅造成了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降低資源配置效率,阻礙產業結構升級,同時,也給環境帶來不必要的壓力。也正因如此,化解產能過剩,已成為我國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所在。
我省作為“原材料重化工”大省,在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樣的進展?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更為高效地推進此項工作?我們自即日推出這組報道,與讀者和業內專家一起,零距離關注我省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工作。
噸鋼利潤不夠買一根冰棍
鋼鐵業何時掙脫“越虧越生產”怪圈?
回首2013年上半年,中鋼協發布的鋼鐵企業利潤率統計數字引發了著名的結論—“噸鋼利潤不夠買一根冰棍”。同期,我省粗鋼產量突破1億噸,而利潤卻同比大降40.69%—產能過剩,這個痼疾已經將整個鋼鐵產業逼到生死關頭。
企業“不可左右之痛”
說到產能過剩,其最直接的后果是,產能的急劇擴張而導致產品的市場行情下降,而這種下降是企業無法左右的。“我們利潤最好的時候,一個月純利潤一億多,而現在,一個月滿打滿算才一千萬,你看差到哪兒去了。”
產能過剩正是企業利潤大幅下降的主因。以該公司生產的熱軋H型鋼為例,在2006年公司進行的市場摸底調查中顯示,全國產能不超過450萬噸,而去年10月進行的調查則顯示,全國產能已經不低于1500萬噸。“這還是保守統計。不到7年時間,產能增加了3倍多,但市場的有效需求肯定增加不了這么多,所以利潤連年下滑。”
具體到我省的鋼鐵產能過剩問題,這位負責人說,以熱軋H型鋼為例,不說別的市,僅唐山就有至少十幾條生產線,存在明顯的產能過剩。而且,由于生產線的裝備和工藝差別明顯,產品質量良莠不齊,質量差的產品對質量好的產品形成了沖擊,拉低了市場價格。“這還是比較有技術含量的品種,螺紋鋼、板帶鋼更麻煩。”他解釋說,熱軋H型鋼結構強度高,多用于高層建筑和橋梁,比普通鋼材工藝要求高,所以產能雖然過剩,但還沒到完全瓦解企業利潤的程度。而螺紋鋼和板帶鋼不同,它們用于普通建筑,大到樓房、小到平房都能用到,工藝要求低,所以產能過剩更加嚴重。“全國生產100噸鋼,有55到60噸都是螺紋鋼,所以產能過剩的情況更厲害。”他感嘆道,“大到鋼材,小到白菜,都是物以稀為貴,現在鋼材價賤,這是企業不能自己左右的。”
“產量增、利潤降”的怪現狀
嚴重的產能過剩,導致了我省鋼鐵產業的一個怪現狀。“現在河北鋼鐵(000709,股吧)業是產量增長,盈利水平卻大幅下滑。”河北省冶金行業協會副會長宋繼軍說。
根據他提供的數據,河北省粗鋼產量在國際金融危機和行業十分困難的形勢下,仍然保持了高增長的勢頭。從2009年的1.35億噸提高到了2012年的1.80億噸,三年內平均每年增幅8.24%,比全國同期增幅高出1.14個百分點,且2013年上半年仍保持了6.83%的增速,使上半年粗鋼產量突破1個億,達到了1.03億噸。
但是,同期利潤卻大幅下滑。2010年,我省鋼材利潤同比下降10.49%;2011年同比回升19.02%;但2012年再度大幅下降,降幅高達40.61%。2013年上半年,實現利潤33.10億元,再度同比大降40.69%。
同時,根據對今年上半年省內60家重點鋼鐵企業的調查分析,虧損面大幅增加。“其中,盈利企業是38家,虧損企業22家。38家盈利企業的利潤總共28.93億元,同比下降45.3%;22家虧損企業的虧損額26.47億元,同比上升51.6%。同時,虧損面同比增加了11%。”宋繼軍說。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往年盈利水平較好的民營鋼鐵企業在今年上半年也是大幅下降,雖然實現利潤超過30億元,但同比下降48.7%,比全省平均行業降幅還要低8.01個百分點。”他說,在全國五個民營鋼鐵大省—山東、山西、河北、河南和江蘇,我省是利潤下降幅度最大的省份。而同期,江蘇省民營鋼企利潤同比增長約86%。
對于產生這種局面的原因,宋繼軍認為,與盲目增加粗鋼產量、忽視發展深加工,以及企業盲目擴張規模,缺乏精細管理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不想壓,又不得不壓”化解產能過剩靠市長不如靠市場
不止一位企業人士開始抱怨鋼價疲軟、利潤攤薄。當談起原因時,大多數人將原因歸結為產能過剩。然而,政府不是一直在大力進行淘汰落后產能的工作嗎?難道這對市場沒有幫助?一位企業人士坦承:“事情不能光指望政府,淘汰落后的量畢竟不大。”
查閱公開數據,今年我省已經超額完成了國家下達的淘汰任務。然而相比之下,淘汰的煉鋼產能僅占上半年總產量的1/100左右,確難撼動產能過剩的大形勢。而平板玻璃淘汰的1488萬重量箱,也僅占2012年沙河市平板玻璃總產量的約12.4%。
一位政府公務員坦言,淘汰落后只是化解產能過剩工作的一部分,有關部門還在做更多的工作。然而,化解產能過剩這項工作,真的能夠全靠政府嗎?上述企業人士說得好:總不能指望為了限產保價,讓政府把好好的企業給關了吧?
在我國幾大過剩產業—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中,各級政府參與度較深,產能過剩與各地政府發展經濟的沖動有很大關系,這導致完全的市場辦法可能難以推動這些行業的產能化解工作。但這不能成為阻止市場發揮作用的理由。
在化解產能過剩的過程中,政府要做的,也許并非將指標平均分配、強制淘汰或者關停—過往的很多事實證明了這種做法將導致市場損失和低效率—而是盡可能地退出市場,用全部精力去建設好并維護好整個市場環境。比如強制執行環保標準、實施環保倒逼,服務企業、為企業創造公正的市場環境,從而達到市場要素的合理分配,最終達到“良幣驅逐劣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