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鋼鐵業:大魚吃小魚難!
發改委連連催促河北省鋼鐵業聯合重組,改變全民大煉鋼鐵的現狀,但該省國有鋼鐵企業數年圖治,不僅難以自我整合,更無法吃掉那些靈活應變的民營鋼鐵企業。這一現象充分體現了政府理想與市場現實之間的落差。
今年6月的最后一天,國家發改委的一紙通知讓河北鋼鐵業再次充滿了緊迫感。
按照通知中的調控目標,“十一五”期間,中國將淘汰約1億噸落后煉鐵生產能力,2007年前淘汰5500萬噸落后煉鋼能力。而“落后生產能力”集中的華北和華東,尤其是河北與山西兩省成為調控的重點對象。
河北是中國第一鋼鐵大省,去年鋼產量達7386萬噸,這個數字即使和別的國家相比,也名列世界第四。從產業集中度來看,河北省又仿佛是國內鋼鐵產業的一個縮影,7000多萬噸產能分散在200多家企業里,且一半以上都是粗鋼、建筑鋼材等“大路貨”。
國務院去年7月批準發布的《鋼鐵產業發展政策》,以及最近發改委的通知,都試圖改變這一局面。官方對此舉的解釋是,中國鋼鐵產能過剩的后果正在顯現,不僅資源和環境難以支撐,而且出現了低水平產能比重過高、行業惡性競爭等趨勢。
另一個原因是,過去兩年進口鐵礦石加價,中國鋼鐵企業都由于缺乏協調而只能被動接受,與中國接近世界總產量1/3的產能相比,其規模與定價“話語權”明顯不成比例。去年中國因進口鐵礦石價格上漲多支付了近400億元,作為全國鋼鐵第一大省的河北則多付了60億元。
但河北省政府早在1997年就開始醞釀該省國有鋼鐵企業間的整合,幾經波折,至今難以成事。而隨著民營鋼鐵企業的快速壯大,該省即便完成所有國有鋼鐵企業的整合后,其產能也不足河北省總量的一半。
這一現象充分體現了政府理想與市場現實之間的落差。
整合之困
邯鋼集團曾經是河北鋼鐵業的“優等生”。早在1990年代,該集團就以“邯鋼經驗”大放異彩,其“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的管理經驗被以國務院文件的形式向全國企業推廣。1996年,邯鋼的聲譽達到巔峰,全國前來參觀學習的企業數量高達2萬余家。
但在河北省的鋼鐵業整合方案實施過程中,正是以邯鋼集團為中心的南部鋼鐵集團的整合遇到了麻煩。
早在1997年,河北省委和省政府就提出了組建鋼鐵集團的思路,直至2002年“河北邯鋼唐鋼集團”在掛牌前夭折,政府將省內企業整合為一大鋼鐵集團的構思始告擱淺。
此后數年內,政府方面再次調整整合思路,去年底有了一個“226方案”,即將北部的唐山鋼鐵、承德鋼鐵、宣化鋼鐵三家國有企業整合為新的唐鋼集團;南部則將邯鋼、邢臺鋼鐵和石家莊鋼鐵整合為新的邯鋼集團。同時建設好首鋼南遷形成的曹妃甸鋼鐵基地和承德釩鈦特種鋼基地,最終形成包括型材、板材等品種的六大產品系列。
雖然該方案上報后仍未獲發改委批準,但去年5月河北省政府已經宣布了南北集團整合計劃。此后,北部鋼鐵集團整合順利,用河北省常務副省長郭庚茂的話說,“不止是掛了牌子,還進行了資產和人員的重組。”
與此同時,首都鋼鐵有限公司(首鋼)南遷,在冀東的曹妃甸與唐鋼合組“首鋼京唐鋼鐵聯合責任有限公司”,開始了其雄心勃勃的千萬噸級鋼鐵基地建設計劃。
與進展順利的北部相比,南部邯鋼集團的整合卻遇到了重重阻礙:首先是邢鋼與石鋼兩家國有企業聞風而動,在短期內“另投懷抱”,分別被香港的BNI公司及中信泰富(香港上市代碼:0267)控股,而對于周邊的民營鋼鐵企業的整合,顯然不在國資委的控制范圍之內。
河北省國資委宣傳部人士在接受記者電話詢問時表示,包括邯鋼在內的南部集團整合方案“目前還在制定之中”。
“南北集團整合的進度不同,關鍵在于兩地主要企業的產權關系不同。”一位接近國資委的研究人士向記者表示,北部的唐鋼、宣鋼和承鋼在整合前均屬國有企業,通過行政方式即可順利整合;而南部的邢鋼與石鋼在整合前夕迅速變為港資控股企業,“顯然有它們自己的考慮”。
而對于那些正在迅速壯大的民營鋼鐵企業來說,邯鋼集團更是難以依托“行政力量”收歸麾下。記者在采訪中獲得的一組數據表明,河北省民營鋼鐵企業的鋼產量在2000年時僅為180萬噸,而到了2005年底已經達到4640萬噸,占全省鋼產量63%,實現利潤占全省鋼鐵工業總額70.18%。
同時,邯鋼集團從市場收購民企的意愿并不強烈。邯鋼集團宣傳部張部長對記者表示,有的民營企業即使收購了也對邯鋼的發展戰略沒什么作用。“與其費了半天勁還達不到目的,還不如沉下心來先練好內功。”
民企抱團應變
在河北國有鋼鐵企業整合的同時,當地民營企業之間也開始尋求合作,以期壯大自身,避免被淘汰的命運。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由唐山三家民營企業整合而成的國豐鋼鐵有限公司已經成為繼唐鋼、邯鋼之后的河北第三大鋼鐵企業,并將赴香港上市。由6家民營企業重組而成的瑞豐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則已成為河北第八大鋼鐵企業。
在河北省名列前十名的鋼鐵企業中,除唐鋼、邯鋼及排名第十位的新興鑄管外,其余七家均為非國有控股企業(其中邢鋼為外資控股)。在這種格局之下,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聯盟與整合也成為不可避免的選擇之一。
今年3月,邯鋼集團與邯鄲文豐鋼鐵有限公司、邢臺德龍鋼鐵公司兩家民營企業簽署合作協議,建立戰略聯盟關系,邯鋼集團內部人士表示,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方式尋找未來可能的整合機會。
據一位業內人士介紹,這些民企間的整合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做給上邊看的”———把名義規模做上去,但私底下各個企業還是獨立核算,各自為政。另一種則是真正的產業互補與協調。“比如我有加工廠、你有鋼鐵廠、他有鐵礦,我們就可能進行產業鏈式的聯合,同時通過互相參股來加強這種產業協作關系。”
“民營企業的崛起,恰恰說明在差異化的市場需求下‘適者生存’的道理。”河北省冶金行業的一位負責人認為,國家提高產業集中度的決策出發點是好的,針對性也很強。但在不同地區經濟發展落差還很大的情況下,是否能夠僅僅通過大型國企的整合來形成“單一市場”,其效果還有待觀察。
該人士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05年全國鋼鐵利潤率增長1%,69家國有重點鋼鐵企業利潤率下降10.62%的情況下,河北鋼鐵工業利潤率卻上升16.24%,同時在綜合能耗、噸鋼電耗等主要指標上均優于全國重點企業平均指標。他說,這是因為“河北省是民營企業占大頭,機制的靈活性為企業帶來了更高的效率和市場競爭力”。
一位國有鋼鐵企業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率地承認,在低端產品市場上,民營企業的價格競爭力十分明顯。“但是像大型板材等高端產品,它們因為沒有那么大的資金投入裝備,目前還無法跟我們競爭。”
由此看來,國有鋼鐵企業向高端化產品發展的趨勢,從某種意義上也是被民營企業“逼出來”的。但在中國區域消費力差距明顯、城市化建設快速發展的今天,即使國有企業占據了高端產品的壟斷地位,低端市場龐大的消費需求仍然為民營企業提供了足夠的市場空間。“目前產業調整的思路是優存劣汰,但什么是優、什么是劣,不是靠幾個指標就能判斷的,要靠市場選擇來進行。”河北冶金行業的一位負責人表示。
他同時認為,企業之間的合并遠非“跑馬圈地”那么簡單,其中包含著復雜的資源、管理甚至企業文化的協調與計算。“缺乏協調效應的兼并只能增加管理成本,降低企業效率。這點在過去的國有企業兼并案例中已經有了太多慘痛的教訓。”
黃河 來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