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鐵工業價格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
中國鋼鐵行業成為保護主義措施的重點目標。歐美鋼鐵行業一直“堅定”認為,中國鋼鐵行業之所以能夠從長期以來的鋼鐵凈進口國,于2006年轉為凈出口國,并在2008年成為世界第一鋼鐵出口大國和第一凈出口大國,是由于中國政府對鋼鐵企業的巨額補貼。
那么,中國鋼鐵行業到底是靠什么取得了顯著進步?中國會繼續努力擴大鋼鐵出口嗎?恒博無縫管對此作出了分析。
粉 末冶金工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海民認為,中國鋼鐵工業的國際競爭力有著堅實的基礎。近些年來,鋼鐵行業快速發展,成本和價格競爭力提高,主要是技術 進步、管理加強、具有一定的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優勢以及業務量快速增長相對節約固定費用所致,而非政府補貼的結果。
劉海民舉例說,中國的連鑄比(連鑄合格坯產量占鋼總產量的百分比,是反映一國鋼鐵工業綜合水平的主要指標之一)從2000年的85.3%提高到目前的95%左右,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鋼鐵工業的生產能耗水平也顯著降低。大中型企業噸鋼綜合能耗,從2000年的885公斤標煤,下降到目前的630公斤標煤左右;噸鋼耗新水由2001年的18.81立方米,下降到目前的5立方米左右,大大縮小了與發達產鋼國的差距。
劉海民認為,中國鋼鐵工業的價格競爭優勢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一定的原料自給率。近三年來,中國的自產礦石保持在消費量的48%左右,由于自產礦石生產成本遠低于進口礦石價格,這使中國比完全依賴進口的某些產鋼國具有一定優勢。由于中國是煤炭生產大國,與歐洲、日本、韓國相比,優勢也很明顯。
二是人力要素方面,中國鋼鐵(tag:激光雕刻機)業勞動生產率雖然較低,但單位勞動力成本比發達國家低得更多,因此,單位產品中的勞動力成本明顯低于發達國家,其他生產費用也相對較低。
三是由于業務量快速增加,固定費用明顯下降。2007年與2001年相比,大中型企業實現銷售收入增長3倍左右,而同期管理費用增長只有1倍,百元銷售收入負擔的管理費用由2000年的8.9元降低到2007年的4.1元。
四是環保內部成本的外部化。劉海民也承認,中國鋼鐵工業的環保投入不足,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的成本。但是,出口鋼材較多的大型鋼鐵企業環保基本上是達標的,因此,這不是中國壓低出口成本的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