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我國建筑機械設備租賃業的發展
由于我國近十幾年對基礎建設投資的加大,拉動了建筑機械制造業和租賃業的快速發展,關于我國建筑機械租賃業的文章也見諸于各種媒體,但基本都是基于某一個問題。本文梳理了我國建筑機械租賃業發展的脈絡,力圖將我國建筑機械租賃業的發展概況真實、客觀地展示給讀者。
在我國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施工企業的設備都是自有的,從屬于各施工企業的機械設備公司基本是為本企業服務的,這就造成如下問題:施工企業在進行設備購買可行性分析時,一般只考慮本系統甚至本企業在某一階段的需求,而對社會上的保有量一般不進行分析。這樣就造成重復投資、設備閑置、設備利用率低等現象。另一方面,由于企業的購買能力有限,往往該淘汰的老舊設備仍超期服用,使設備嚴重老化,造成安全隱患。
我國經濟體制市場化已經走過20多年,在20年里,建筑業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施工機械化作業在建筑安裝工程構成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對建筑機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機械已發展成為技術含量高、資金密集的產品。因此,提高設備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和資金占用率,成為施工企業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一般而言,大多數企業往往無力采購大型化、專用性高、資金占有量大的設備,即使有能力購入,也會造成大量資金占用,增加生產成本,給企業帶來很大的經濟壓力,從而使其失去競爭優勢。所以建筑機械設備租賃,尤其是技術含量高、資金占用大、使用率低的設備租賃,與購買方式相比具有很強的低成本優勢。隨著施工企業對施工項目管理的改變,各項目經理對設備的使用成本進行核算。因此,大量的施工企業愈來愈傾向于采用租賃這種能有效、合理地滿足施工設備需求的資源配置方式來獲取設備的使用權,既經濟又高效地獲得企業必備的生產經營能力。由此可見,在我國,建筑機械租賃是現代建筑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建筑設備租用率約占80%左右。日本是亞洲租賃業最發達的國家,其建筑設備租賃所占的平均比例為: 1990年43.6%; 1995年48.7%; 2002年55.6%,呈逐年增加趨勢。尤其是在大型建筑公司中,租賃設備比例已經達到76.1%,接近歐美的比例。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全球范圍內建筑機械租賃也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優勢
建筑機械租賃與傳統的施工企業自有設備相比,其優點突出表現為: (1) 可避免企業重復投資,避免設備閑置,提高設備的利用率。(2) 可滿足施工企業高峰期的設備需求,降低施工企業低谷期成本。(3) 專業從事建筑機械租賃的企業,由于要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可以根據市場的需求及設備的使用情況,采用先進的管理方式,及時更新設備,有利于新設備、新技術的應用。(4) 專業租賃公司可憑借專業人才、技術、設備優勢彌補施工企業設備的不足。由于具有一定規模的租賃公司,在全國各地都有分公司,還可以為施工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5) 由于變買為租,使施工企業將固定成本轉化為可變成本,減少固定資產的投入,增加資金的流動性,使施工企業在競爭中處于有利的位置。(6) 施工設備的租賃,使建筑機械的管理、使用維修、保養都由租賃企業負責,能使施工企業減少對設備的投資、減少大量的輔助人員。
概況
目前,我國從事工程建設機械租賃企業主要來源為: (1) 建設集團企業所屬的租賃企業,如北京新興建設集團的工程機械租賃公司,核工業華興建筑集團所屬的施工設備租賃公司等。(2) 通過企業改制從大型建筑企業剝離出來的租賃企業,如北京中建正和建筑機械施工有限公司。(3) 民營租賃企業,具有代表性的是有三一參股的香港新利恒集團有限公司。(4) 合資或外資租賃企業,如世界500強之一的美國迪爾公司,早在1999年就借殼進入中國專業從事土方設備的租賃,又如上海騰發是日本米源商社控股的專業租賃工程起重機的租賃公司。2003年,世界起重運輸租賃業的巨無霸荷蘭瑪蒙特公司也借助上海某建筑公司成功登陸,并在2004、2005年在中國大陸取得了不俗的業績。
另外,隨著建筑機械銀行按揭的叫停及市場競爭的加劇,越來越多的工程機械制造商參與到租賃行業中來。2002年中聯重科和北京新興建筑公司聯合成立的中聯新興建筑機械租賃公司,注冊資金1.5億元。由三一重工參股的新利恒集團(香港)有限公司是專業從事建筑工程機械租賃的公司。世界上著名的建筑工程機械制造商卡特彼勒2004年取得了在中國進行融資租賃的資格,并且2005年在這方面已經有很大的收獲。徐工集團、廣西柳工、陜西建設機械、西安筑路等國內著名的工程機械制造商都有自己的租賃公司
最初的工程機械租賃企業是各大建筑公司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進行改制作為不良資產剝離出來的,業務范圍也基本局限于本公司內。直到2000年,為了保護這些分離出來的租賃企業,北京市某些建筑公司還規定公司內各分公司租用設備時必須先租本公司內建筑工程機械租賃公司的設備。由于我國各地區建筑機械租賃業發展的極不平衡,這種現象目前在我國大多數地區依然存在。也就是說,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的租賃關系。
近幾年我國建筑機械租賃企業的數量急劇增長,在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建筑機械租賃業發展的較快,也相對成熟。據北京市建委的統計,僅北京地區就有專業租賃塔機的租賃企業400多家。據熟悉業內情況的人士保守估計,上海也有300多家這樣的租賃企業,但是其中固定資產超過億元的只有少數幾家,大部分是固定資產500萬元以下的小型企業,個體經營者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以北京地區為例,據北京市建委對北京市400多家從事起重機械租賃的企業統計表明,80%為私有,且80%為注冊資本50萬元的企業。而且中國目前沒有一家上市公司。在歐美及日本,雖然從事建筑工程機械租賃業務的企業大多是家族式的私營企業,但是規模化企業占有相當大的比率,很多跨國公司的租賃業務遍及世界各地,美國僅上市公司的比例就約占10%左右。日本從事建筑工程機械租賃業的公司固定資產的規模都在2000萬元人民幣以上,上市公司也占一定的比例。
目前建筑工程機械年需求量不斷增加,而租賃業所占的比例很小,據業內專家預測大約只在10%左右。租用率方面,具有一定規模的大企業的設備租用率都能達到70%以上,但是一些民營企業受設備的先進性、管理、競爭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租用率相對較低。
各租賃企業設備的完好率也有很大的不同。作為改制剝離的租賃企業,一般來說設備相對陳舊,老化現象比較嚴重。而大型建筑公司所屬的租賃企業,尤其石化、核工業等能源性質的企業,由于資金實力較強,所以設備更新較快,擁有許多進口的高新技術設備,如大噸位的工程起重機,基本集中在這些企業。由于外資及合資的租賃企業起點高,具有國外成功運作的經驗,不但設備先進,而且更新快,在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
目前很多地方的建筑機械租賃業處于起步階段,在這些租賃業新興地區,建筑機械租賃的投資回報率較高,吸引了許多民營資本的進入,這些民營資本已不是投資十幾萬、幾十萬的施工機械,而是將目光投向幾百萬、上千萬的性能先進的施工設備,這種現象將會產生一批較具實力的民營租賃企業。
法律
事實上,在租賃方面,目前我國有很多法律對其都有明確的規定。如1999年實施的《合同法》中的第13章和第14章中,明確規定了“租賃合同”和“融資租賃合同”。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參照有關國際公約和國際慣例,發布了《關于審理融資租賃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以及正在制定的《物權法》、《融資租賃法》等都與租賃直接相關。
問題
無序競爭似乎是目前我國許多領域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在建筑機械租賃中更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限于我國目前大部分工程機械租賃公司規模較小,經營管理水平普遍較低,企業沒有準確的市場定位,盲目的跟進項目,企業之間競相壓價,造成無序競爭的局面。“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這應該是大治的序曲。
信用體制的缺失,造成租賃費嚴重拖欠,是嚴重制約建筑機械租賃業發展的問題。
政策法規相對滯后、不健全也是建筑機械租賃中長期存在的問題。我國稅法規定從事融資租賃和從事經營性租賃稅收的稅基不同,造成這兩種租賃稅相差8倍左右,這已經是租賃業內公開的秘密。為此,我國租賃業內的專家學者一直呼吁。而內資企業進入融資租賃的門檻比外資企業的高也是租賃業內有目共睹的事實。雖然很多國內優秀的建筑機械租賃企業一直積極努力爭取融資租賃資格,但是目前還沒有一家獲得。另外,對拖欠租賃費方面沒有相對的法規約束,這也是造成租賃費用拖欠嚴重的原因之一。建設部對建筑施工企業的資質認定中規定,一些特級的建筑施工企業必須具有相應的設備保有量,無疑對建筑機械租賃業的發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租賃業發展到今天,已經發展成為涉及金融、稅收、法律、各種專業知識的知識密集型的行業,需要復合型人才。租賃人才的缺乏也是目前租賃業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事實上,任何一個行業都不能游離社會,而是和整個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一個行業中存在的問題固然和行業自身有關,和整個國家的制度息息相關的。所以在反思我國租賃行業存在的問題的同時,應該清楚有些問題不是靠行業自己可以解決的,比如信用問題,法律問題,監管問題。但這不能是也不應該是我們推脫責任的理由。規范行業還需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建筑機械租賃業是一個極具發展潛力的行業,這一點我們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