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臺庫存空調企業開局清淡
在國美、蘇寧等終端賣場上看到,往年春節剛過,終端市場空調新機的促銷活動也逐漸升溫,但今年賣場里擺放的空調基本是以舊機型為主,即使個別品牌有推出新機,據店員介紹,那也只是樣機。原材料漲價本以讓不堪重負的空調企業作出在2006年4月集體提價的舉措,而這大量的庫存,是否將成為壓倒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
大量庫存的原因
美的公關部負責人告訴記者:“美的在2005年的10月份和12月份已經推出2006年度的兩款新機,推出時間跟往年相比沒有太大的區別,因此不存在影響。而今年主流三大家空調行業在新機推出的時間沒有變化,受庫存影響的首先是二、三線的企業,而二線品牌的庫存壓力,已經造成今年空調市場開局清淡的局面。據一位業內人士分析,導致一些二線品牌沒有推出新機或者推出樣機沒有產品,是因為多數企業還在消化去年的庫存。
行業專家分析,2005年空調行業經歷了材料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和房地產市場調整的洗禮,成本不可控是造成大量空調積壓的主要原因,業內企業整合因此加速。根據海通證券公司的調查數據顯示,2005年1~11月,空調行業產銷量分別同比下降了9%和3%,內銷市場出現負增長,行業增速呈現明顯放緩趨勢。
而全國空調市場的總體份額也在下降,在2004年,美的、格力以及海爾三個品牌銷售量已占全國空調市場份額的一半,但去年美的的內銷量和2004年持平,所占市場總體份額卻上升了5%。可見,去年空調廠家的日子都不好過。據統計,去年全國空調庫存有1400萬臺。專家表示,50萬臺存量是一個合理的儲備,比如去年美的的內外銷總量達到1000萬臺,其儲備就達到50萬臺,而美的已經是目前國內產能較大的企業,其他二、三線的企業如果超出這個儲備量,整個市場風險將上升。
應該說,2005年空調行業的產能過剩是2004年國產空調企業擴產的必然結果。據了解,早在兩年前空調行業就紛紛開始了上規模上產能的項目。2004年4月18日,格力的重慶高新區二期工程投產,2005年1月,重慶三期工程進入籌建,擁有珠海、重慶、江蘇丹陽、巴西四個大型的生產基地,年總產能突破1000萬臺;緊接著,TCL空調武漢工業園一期工程竣工投產,產能達到500萬套;當年8月,“美的西南工業園”破土動工,12月,空調武漢工業園建成投產,產能達到1100萬臺。也正是在當年,格蘭仕中山650萬臺基地落成投產,奧克斯南昌工業園一期工程正式開工投產,已經達到了700萬套的生產規模。
2006年對空調企業來說是一個拐點,目前空調行業的利潤只有2%。一位銷售人士表示,空調廠倒閉不是奇怪的事情,去年東洋空調的退市,已經顯現出冰山一角。
賣完高效空調賣什么
電荒造就了2005年高效空調年,幾乎所有的空調品牌都把宣傳重點放在了高效空調上,即使這樣,也改變不了大量增加產能造成的產能過剩的局面,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原材料漲價以及電荒終于在企業身上形成大量庫存的骨牌效應。
賣掉空調,成為各大銷售經理肩上沉甸甸的擔子,而下鄉成了多數企業開拓市場的首選。 最先行動起來的是美的,據美的空調公關部負責人介紹,從2004年8月,美的銷售組織架構調整,產品管理中心增加到43個,在二級市場設立辦事處,直接面對低空市場展開運作,而在2005年4月18日,在革命根據地井岡山誓師發布《中國鄉鎮空調普及宣言》,并專門為鄉鎮推出節能普及型空調,將投資1億元在全國5萬個鄉鎮建立1萬家經銷商網絡,全面啟動“鄉鎮空調普及革命”。
據了解,美的空調春節期間零售量與去年全年銷售數據相比,今年淡季銷售機型中,特價機的銷售比例從32%下降到24%,高檔機(主要是Q3、V型機和Q2)的銷量從14%提高到20%,高端機型比例顯著提高。其負責人告訴記者,這與冷凍年度初美的空調提出的“2006年高端機比重加強”的思路充分一致,“空調的利潤非常透明,降價已經沒有太大的空間”。
行業人士分析,空調行業的家用空調市場容納已經達到飽和,一家企業生產1000萬臺空調已經達到頂端。這個說法在美的得到證實,其負責人表示,去年美的空調銷售額達200億,而家用空調的銷售份額僅占總體銷售份額20%,這個比率在下滑。從1999年年生產180萬臺開始,已經連續6年以每年50%的幅度提升產能增長,但是目前內需市場有限,對家用空調需求放緩,因此企業也隨之進行產品結構調整。
空調產能過剩和國內外市場需求增長乏力已導致庫存居高不下。根據空調行業上市公司前三季報,專家預測,目前企業業績兩極分化現象突出,龍頭企業產銷增長顯著。鑒于格力、美的、科龍、海爾等主流品牌在2005年度產能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這部分產能將在2006年集中爆發釋放,因此可以預測2006年主流產品價格將會出現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考慮到市場銷售結構問題,市場平均價格很可能不是走高,而是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