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屬集中度趨勢下的競爭力秩序
專業支持/王恭敏(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前任副會長、再生金屬分會前任會長)、韋江宏(銅陵有色(000630,股吧)董事長)、許開華(格林美(002340,股吧)董事長)、莊志剛(廈門鎢業(600549,股吧)總裁)、衡昆(安信證券有色金屬行業首席分析師)
一場全球資源的爭奪戰還在上演。
過去十年,有色金屬行業經歷了高速增長的時期,消費和產量都以10%-15%的速度增長,而未來的增長速度面臨放緩。同時,低端產品產能過剩、資源自給率低、研發投入不夠、缺少技術人才,這是大部分國內有色金屬企業需要面對的問題。
“提高產業集中度,走出去尋求海外礦山資源,”這是銅陵有色董事長韋江宏接受理財周報記者專訪時的表態。“加大研發投入”則是韋江宏和格林美董事長許開華、廈門鎢業總裁莊志剛三位高管心照不宣的共識。
未來,將有哪些因素影響有色金屬的價格走勢?哪些變化影響行業的發展進度?哪些公司將謀求怎樣的發展路徑?
產能過剩,上演優勝劣汰
受全球經濟形勢下行影響,有色金屬的價格走勢不佳。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前任副會長、再生金屬分會前任會長王恭敏表示:“國內有色金屬行業的轉型意識還轉不過來,金屬材料靠出口,一旦出口不行影響很大。作為輕工業、食品、制造業的原材料,這些行業的產量下降,有色金屬的需求也下降。”
他指出,目前有色金屬普遍存在產能過剩、開工率不足的情況。“21世紀的前十年是有色金屬發展最快的十年,這段時間國內有色金屬企業出現很多重復性建設,產能過剩比較明顯,當全球經濟下行,產能卻還沒來得及消化。光伏最為典型,像光伏板就要用到硅,還有架子涉及的有色金屬需求量也受到牽連。”
安信證券有色金屬行業首席分析師衡昆認為:“產能過剩是國內有色金屬冶煉行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包括有色金屬行業的銅、鋁、鋅冶煉等,行業盈利的空間受到壓縮。例如,鋁冶煉今年面臨全行業虧損。”
銅陵有色董事長韋江宏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比如銅,國內的需求量是770萬噸,礦山產能150萬噸,冶煉產能是560萬噸,那么冶煉用的礦砂410萬噸就要依賴進口,相對礦山來說冶煉的產能過大了。
這樣導致礦集中在礦業巨頭手上,全球七八個跟銅相關的礦業公司控制了全球75%以上的礦產資源。產能多購買的礦砂就要多,導致冶煉沒有效益。
其二,加工產能1100萬噸,一年消費的銅就770萬噸,加工產能相對銅的消費也過剩了。其他品種也有類似的情況,鋼鐵鐵礦砂50%依賴進口。
“產能過剩是相對的,指的是低水平生產的大陸貨,高品質產品還是靠進口。”韋江宏總結道,“這個行業存在3大問題,其中之一就是企業規模小、數量多、集約度不夠。相當一部分企業工藝落后,環境污染大。”
重復性建設、企業規模小數量多、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這是有色金屬行業高速發展10年的結果。
廈門鎢業總裁莊志剛則認為:“產能過剩的情況是無法控制的,只有交給市場競爭來淘汰,做不了高端材料的企業利潤低,慢慢會難以存活,企業會逐漸集中。例如五礦,宣稱未來3年要打造成有全國有競爭力的鎢品牌。”
“短時間內是難以克服的,產能過剩、開工率不足的情況還會不斷上演,鋼鐵、水泥、家電、有色金屬等這些行業都存在類似情況,現階段難以克服。這跟我們的GDP情結和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有關。”韋江宏表示。
他認為,行業未來的發展重點之一是減少數量,提高產業的集中度,提高質量和效益。國家有色金屬十二五規劃提出,形成3-5家有國際競爭力的有色金屬企業,前十位企業銅的集中度占產量的90%,鋁、鉛、鋅要占產量的80%、60%。“我在行業干了30多年,深切感受到必須提高集中度、減少數量才能提高質量和效益。”
人才稀缺,加大研發投入
“難題是有的,但還談不上瓶頸,”主要生產電解銅的銅陵有色董事長韋江宏對行業很樂觀,“像銅加工基合金進口超過30萬噸、鋰電池用的電解銅鉑基本上都依賴進口,IT行業的銅基合金等高性能的材料,包括其他的有色金屬核心材料特別是合金材料多數都依靠進口。談發展瓶頸還早得很,如果要做出這些核心材料取代進口,建立海外的礦山資源基地,再過十年都做不完,那我干到退休都干不完,瓶頸還沒看到,應該說還有很大的發展前景。”電話那頭,他笑了。
中國工業化、現代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十八大報告提出四化共進,未來十年GDP翻番,城鄉居民收入要翻番,實際上為有色金屬行業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現在很多高性能材料的質量,比如飛機用的,還有高鐵的鋁合金材料需要進口,高鐵的鋁合金材料近幾年有幾家企業能生產出來,有色金屬行業在材料方面大有作為,因為材料性能決定設備性能,材料的性能也決定了武器的性能。搞經濟發展,衛星、航天飛機、高鐵等等都需要高性能材料。”
對這位有色金屬“老人”韋江宏來說,低端產品過剩,高端材料實際上還存在很大的市場需求,只是如何擺脫依賴國外進口的困境。他認為要做的是:“加大研發投入,持續培養人才,重點提高核心材料的品種和性能。”
安信證券有色金屬行業首席分析師衡昆告訴記者:“礦山、冶煉、加工三個環節中,國內有色金屬企業在深加工方面的技術積累非常薄弱,很多高端材料如稀土功能材料、稀有金屬材料以及鈦、鎂等結構材料產品依賴進口,與國外先進的技術相差十年以上。中國是引進國,高端技術掌握在日本和歐洲人手里。企業得加大力度投資下游加工技術和培養人才,但這不是立竿見影的。”
通過回收提煉金屬的格林美,沒有技術就沒有生命。格林美董事長許開華表示:“大宗金屬與國民經濟、消費的走勢息息相關,但稀缺資源因為其稀缺性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和行業競爭力,而回收這些稀缺資源關鍵在于技術,怎么將含量很低的稀缺資源回收過來需要很高的技術。”
廈門鎢業總裁莊志剛總結,他認為當前行業需要解決的兩大問題是:
一個是存在人才瓶頸,國內深加工技術落后,缺乏高端核心材料的研發人才;最早做原料,后面做初加工,最后深加工遇到了技術問題,這就是人才難題,沒有積累。研發投入也不足,而國外百年老店的人才、管理、技術都是有沉淀的。
二來專利難以突破,一些高端、前沿的技術都被國外搶先申請了專利保護,國內研發相對不足,很多設了門檻,就算我們再研發也只能模仿,這是很大的障礙。比如稀土永磁材料很多專利都在國外,大家比較看好的電池新材料的專利也在國外,自主創新偏少,我們處于跟隨者而不是領先者。
增速放緩,鈷鎳或谷底反彈
格林美董事長許開華認為:“有色金屬行業的礦石自給率越來越低。產量越來越大,自給率卻越來越低,礦石的自給率超過50%的企業已經很少了。銅鋁等主要有色金屬資源嚴重依賴于進口,依賴度越來越高,這樣必然出現企業利潤被擠壓等問題。第二是我國有色金屬行業的勞動力成本、能耗成本和環保成本等三大成本持續走高。從宏觀上講的話,資源自給率低、三大成本的上升,這些都會對有色金屬行業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資源自給率低,“資源依賴進口,上游原料來源存在困難,對外依存度較高。國內銅、鉛、鋁、鋅等礦山規模小、品質差,開采利用的難度也比較高。”銅陵有色董事長韋江宏對此表示擔憂,他說:“實際上,銅的需求80%依賴進口,650萬以電解銅、銅礦砂、廢沙銅的方式進口的。”
不同于大宗金屬,專注于鎢生產的廈門鎢業總裁莊志剛在資源方面就沒那么憂慮。他說:“中國有兩個品種在國際上占比較高,一個是鎢,一個是稀土。看好鎢未來發展勢頭,很多國外公司甚至在中國設廠,從資源的角度中國是有優勢的。我過去五六年在全球尋找鎢礦山的資源,上次兄弟公司發現鎢礦,我們去過澳洲、泰國、俄羅斯等,但據我所知,澳大利亞一些鎢礦的品位低,雖然量比較大,但品位不及國內。”
“到國外去收購礦山資源以解決資源的瓶頸是大勢所趨,也是國家政策所鼓勵的。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可以彌補國內資源和市場的不足,保障國內短缺資源的安全和穩定供應。”安信證券有色金屬行業首席分析師衡昆表示,包括五礦、中鋁、中色、江西銅業(600362,股吧)等國內主要有色金屬公司基本都在海外有項目。
據了解,銅陵有色的資源自給率不足10%,其存在60多年的地質勘探隊近些年將足跡擴大到新疆、內蒙古,但這還不夠。“積極走出去,”銅陵有色董事長韋江宏認為,“生活水平提高,對有色金屬的需求會更多,但中國人均資源匱乏,必須走出去。從事資源開采的人有責任到全球資源豐富的地區去開采,來支持中國經濟的發展。”
資源代表財富。“從事稀缺資源的企業,掌握資源的能力,在市場上的話語權,定價能力都將越來越強。”格林美董事長許開華表示,“這些年,我們國家回收體系越來越完備,國家的環保政策也要越來越好,報廢資源的定向配送也要越來越強,越來越多的稀缺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
價格波動,把握投資機會
“過去十年有色金屬行業經歷了高速增長的時期,消費和產量都以10%-15%的速度增長。但未來需求面臨放緩,增長從兩位數變成個位數,未來增長速度可能僅在5%-8%之間,不容易達到8%。”安信證券有色金屬行業首席分析師衡昆如是說。
那么未來將有哪些因素將影響有色金屬的價格走勢呢?
衡昆認為:“最近有色金屬的價格有小幅回升,2013年應該會比今年略高一些,總體來說未來一年有色金屬是需求放緩、低水平復蘇的狀態。可能影響行業發展的因素主要是國家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等;以及歐洲債務危機和美國財政懸崖的變化等,總體要看全球經濟復蘇的步伐。”
“2013年鈷和鎳的價格持續下跌的可能性不大。它再跌的話,人家就不開礦了。”格林美董事長許開華表示,“國際鈷和鎳的價格已經很低了,已經到低谷了。另外我們很看好中國未來經濟的形勢以及中國未來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而稀缺資源很大一部分是用于戰略新興產業領域,戰略新興產業政策的出臺將有利于拉動稀缺資源的市場增長。”
廈門鎢業總裁莊志剛告訴記者:“未來鎢的價格會比較平穩,不會有大起大落,去年鎢相對其他金屬價格掉得比較小,只有10月份掉得比較明顯。鎢資源總體在大公司手里面,而且深加工發展比較快,所以我的看法是不會有大起大落。”
2013年,這些有色金屬企業的一把手會想些什么?
銅陵有色董事長韋江宏透露了兩點規劃:“在前端礦山資源投入更大的精力,尋求好的礦產資源。后端深加工加大研發,生產更多符合高端市場需求的核心材料。”他說,2013年公司發展重點是全產業鏈創新驅動,存在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問題,相對規模較大的企業需提高效益,提高集約化程度,要與金融市場融合。
格林美董事長許開華很有信心:“穩定與增長是首要目標。我們要把第二期募投項目快速建設并釋放產能,穩定每年的業績增長。穩定大于一切,業績不能下滑,毛利率要維持在20%以上,明年銷售的增長目標是50%以上,這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當然利潤增長就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因素。”
他說:“從戰略發展來講,最近也簽訂了一些協議,比如在一些大城市進行了循環產業布局。我認為,在目前資本緊缺和良好的循環經濟產業政策環境下,是格林美進行循環產業戰略布局的最好時機。”
廈門鎢業總裁莊志剛借鑒國外的經驗:“未來要把硬質合金做好,硬質合金占鎢的用量60%,像世界三大鎢企,硬質合金做強了鎢才能做強。通過硬質合金把廈鎢做強,通過能源新材料把廈鎢做大,這是兩條投資主線。能源新材料指電池材料,剩下的就是稀土的磁性材料。未來3-5年將圍繞硬質合金、磁性材料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