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屬產業“走出去”:從產品輸出到產業輸出
Feijiu網資訊平臺:國家發改委于5月20日上午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專題解讀《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發改委秘書長李樸民主持會議,發改委外事司司長顧大偉回答了媒體記者提問。經國務院批準,《指導意見》(國發[2015]30號)已于近期在中國政府網上發布。
重大戰略意義
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裝備制造業已形成了門類齊全、具有相當技術水平和成套水平的完整產業體系,產業規模已連續5年居全球第一。與此同時,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步伐不斷加快,2014年我國裝備制造業出口額達到2.1萬億元人民幣,大型成套設備出口額約1100億美元,與一些國家的產能合作取得積極成效。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球產業結構加速調整,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為我國加快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提供了重要機遇。
《指導意見》提出了堅持“企業主導、政府推動,突出重點、有序推進,注重實效、互利共贏,積極穩妥、防控風險”的4條基本原則,明確了到2020年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主要目標。《指導意見》還強調,要將鋼鐵、有色、建材、鐵路、電力、化工、輕紡、汽車、通信、工程機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12個行業作為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重點領域,分類實施,有序推進。
裝備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的支撐,關聯產業多,產業鏈條長,吸納就業能力強,是國家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集中體現。以德國為例,德國的經濟在歷次風險危機中都能平穩過渡,就與德國的制造業非常發達有直接的關系。顧大偉司長指出,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重要意義體現在“三個有利于”:有利于我國和不同國家互利合作共同發展,有利于中國經濟、中國企業在全球配置資源,助力中國經濟邁上更大更高的舞臺,有利于加強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錘煉,大幅度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目前,中國裝備制造業總體規模約占世界裝備制造業總量的1/3,很多裝備產品產量都是世界第一。比如,有色金屬冶煉、機床、造船、發電設備、高鐵等,而且中國在上述領域都具有非常強的建設能力和運營管理能力。當前,世界經濟正處于深度調整階段,如果中國企業把握好時機,加快推進中國裝備制造業“走出去”,對我國企業搶占發展先機、搶占制高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出口產品到出口產能
中國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制造業已經具備了強大的優勢,在鋼鐵、有色、建材、電力、鐵路、機械、電子、輕工紡織等重要行業里,裝備制造水平、工程建設能力、企業運行標準等大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對外經濟主要是依靠產品貿易,向國外輸出產品,而現在,中國將把產業整體向國外輸出。很多發展中國家工業體系不太完整,大量產品都需要進口,例如中亞、東南亞、拉美、非洲等很多國家制造水平和能力比較欠缺,這些國家希望提高本國的工業化水平,而中國卻具有比較強的制造能力。因此,裝備制造合作就有了互利共贏的良好基礎,通過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大規模的合作,對所在國來說,大幅度提高生產能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健全產業體系,帶動所在國的就業和經濟增長;對中國而言,可以把中國的企業和產業放到國際市場上去展開競爭,倒逼中國工業、中國企業進一步提高核心競爭力。這樣的合作是雙向的,是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國際合作。
一個典型的國家就是哈薩克斯坦,“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就是習近平主席訪問哈薩克斯坦的時候提出的。2014年12月,中哈兩國總理達成雙邊產能合作共識之后,兩國政府和兩國企業積極推進國際產能合作,目前為止,中哈之間已經就產能合作舉行四次對話,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協議的投資總額超過230億美元。
早在數年前,中國有色金屬建設股份有限公司(NFC)就成為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承擔者和受益者。哈薩克斯坦電解鋁廠項目是截至目前國內企業在海外承包建設的最大的電解鋁總承包項目,同時也是哈薩克斯坦唯一的電解鋁廠。NFC于2005年10月與哈方簽署項目總承包合同,工程分兩期建設,一期工程于2007年9月正式投產,結束了哈薩克斯坦不能生產電解鋁的歷史,二期于2010年3月29日建成投產,6月24日正式投入運行。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專程前往出席剪彩儀式。據介紹,哈鋁項目采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中國電解鋁核心技術,創造了令人瞠目的中國建設速度,展示了一流的中國技術和工程質量。
拉美是中國對外開展產能合作的重要地區。近日李克強總理出訪拉美四國,主要拉美國家都非常歡迎與中國建立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有色金屬行業與拉美等有關國家目前在一些重要領域都已經開展合作,比如中鋁公司在秘魯的特羅莫克銅礦項目。顧大偉介紹,下一步中國將與拉美國家在鋼鐵、機械、輕工紡織、建材等行業加大合作力度,落實一批產能合作的重點項目。
企業與政府各自的角色
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要堅持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遵循商業原則和國際慣例。企業要認真分析自身發展需要和所在國的需求,要認真做好對所在國的政治、經濟、法律、市場等各個方面的分析和評估。企業要按照商業原則和國際慣例推進國際產能合作,自主決策、自負盈虧、自擔風險。同時,企業可以采用各種新的商業運作模式,比如企業抱團出海,在境外建立產業集聚區、工業園區等方式,也可以通過以大企業帶動小企業合作出海,以全產業鏈走出去的方式推進國際產能合作。
對政府來說,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簡政放權,要從體制機制層面提高企業境外投資的便利化程度。自2014年以來,我國基本取消了企業對境外投資的審批,基本改為備案(對于發生戰爭、動亂、聯合國制裁的敏感國家、敏感地區的投資項目仍需要審批)。
政府還要為“走出去”的企業主動提供國別分析、信息、法律、領事保護等各個方面的服務,利用好政治、經濟、外交各方面的手段,充分發揮好多邊、雙邊機制作用,加強跟不同國家的溝通和協調,推動國際產能合作項目的順利實施。
“走出去”的金融支持
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融資是企業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因此,《指導意見》把重點放在金融支持上,擬出臺的舉措包括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優惠貸款等,涵蓋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和各大商業的金融機構以及政府的優惠貸款,這些信貸支持會更大程度地向企業傾斜。
《指導意見》的另一個重大突破是明確了企業的境外資產可以抵押獲得境內貸款,中國企業可以自主決定在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外幣債券,也可以通過在境外的金融機構和商業銀行去融資。另外,中國企業可以通過各種基金來支撐“走出去”戰略,例如400億美元規模的“絲路基金”,或將通過股權投資的方式來支持中國企業。
有消息稱,中國將會在中投公司旗下設立海外股權的直接投資公司,這個投資公司規模甚至有可能會超過“絲路基金”,目前方案已經批準并初步開始運作。“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是出口信用保險,已經明確將對中國企業和裝備在產能合作上實現應保盡保,通過出口保險為中國企業走出去保駕護航,這一點上力度會進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