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溴替代技術:全球生物領域的革命
秦皇島領先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研發出可以替代農用。該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具有原創性,為我國所獨有。
利用該技術生產的生物制劑,可以有效幫助各國履行《蒙特利爾議定書》哥本哈根修正案本報訊(通訊員王剛記者張麗輝)“這項生物替代技術對環境友好、對人畜安全,沒有任何副作用,完全可以替代甲基溴。”就在世界各國為淘汰甲基溴“鬧心”之時,在我省誕生的一項填補國際空白的、綠色的、可持續發展的農用甲基溴替代技術,為全球履約活動帶來新的希望。
日前,國家環保總局外經辦與秦皇島開發區領先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就“用于土壤消毒的甲基溴生物替代技術培訓”項目正式簽約。該項目作為中國甲基溴消費行業淘汰一期計劃,獲聯合國“蒙特利爾多邊基金”300萬元人民幣資助。至此,領先科技拉開了在全球范圍內率先以生物技術替代甲基溴的序幕。專家稱,該項技術的成型和付諸實施,將引發全球生物和農業技術應用領域里的一場革命,對全球環境安全和農作物生長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對于甲基溴,廣大使用者是又愛又怕。愛的是這種廣譜殺蟲劑可以用于作物栽種前的土壤消毒處理,防止土傳病蟲害對農作物的破壞。怕的是它毒性太大,不僅能殺死大多數生物,對人畜也有劇毒,長期使用還會殺死有益菌,破壞土壤微生態環境,導致土壤質量退化。不僅如此,在使用過程中,大量甲基溴會揮發到大氣中,嚴重損害臭氧層。國際社會為此出臺了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哥本哈根修正案,將其列為受控物質,并明確規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分別從2005年1月1日和2015年1月1日起完全停止甲基溴的生產和消費。我國于2003年正式批準了《蒙特利爾議定書》哥本哈根修正案。
自《議定書》簽定以來,國際上為篩選甲基溴替代品作了大量努力,卻始終研究不出合適的替代品,致使各國遲遲不能履約。領先科技成功研發了可以替代農用甲基溴的生物制劑(商品名:青枯停和康),這一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替代技術,利用從自然界篩選的微生物菌種所產生的活性物質及藥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制成生物制劑,完全可以替代甲基溴。大量的田間實驗和推廣證明,該項技術對土傳病蟲害的防效與甲基溴相當,但與其它化學技術相比,不但可以抑制和消除多種病原菌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和破壞,同時還能改善微生態環境、促進農作物生長、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保護了土壤,也保護了藍天。
2005年底,領先科技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出席了締約國大會,向與會代表介紹了我國生物替代技術的研發基礎、應用原理、產品特點及其取得的重大成果,向國際社會展示了相關的研究能力及技術水平。聯合國多邊基金執委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有關組織以及來自70多個國家的90余名代表,對中國在農用甲基溴生物替代技術上取得的突破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