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世紀紡織印染、整理技術展望
在日本的紡織企業,各種功能性纖維的開發和生產已占主導地位。這些功能性纖維的最主要特點就是能賦予人體舒適感。
功能性纖維的加工方法主要有2種,即“物理性因素技術”和“化學性因素技術”。最近,有關化學品使用的法規條例日趨嚴格,所以采用“物理性因素技術”進行環境與生產調和的功能性紡織品開發和研究的日本紡織企業逐漸增加。
雖然采用“化學性因素技術”還是目前功能性紡織品加工的主流,但是可以看到,物理性和化學性因素結合的技術開發在日本也非常活躍。
2005年6月,在日本大阪召開的染色加工同業會上,京都女子大學的上甲恭平教授對纖維表面加工技術做了分類。
雖然沒有在圖1中例示,但是日本的倉敷紡績株式會社羊毛事業部首創的臭氧防縮整理就屬典型的“物理性因素技術”的研究開發。
被命名為“ECO·WASH 21”的羊毛防縮處理,利用了特殊技術使臭氧與羊毛反應,抑制引起羊毛氈縮起球的原因羊毛鱗片的站立。經處理的羊毛可保持原有的手感風格。其是有利生態環境的整理技術(照片1)。
除此之外,日本的靜岡大學工學部稻垣教授正開展低溫等離子防縮技術的研究2)。東京家政大學的高岸徹教授等正開展利用單過硫酸鉀(Potassium Monopersulfate)及蛋白分解酶的非氯羊毛防縮整理研究等3)。羊毛防縮整理的研究在日本方興未艾。
氟、氯、溴、碘鹵化物的使用限制是上述研究急速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被用于阻燃劑生產的六溴環十二碳烷(簡稱HBCD)最近在日本已被列入注意使用的化學品名單。
十溴二苯基醚(DBDE)與三氧化銻復合物具有良好的阻燃功效,但是其釋放毒性很大的二惡英(Dioxin)。所以,最近日本某些企業開發了不含鹵素及磷酸酯的阻燃劑用于滌綸窗簾、標語橫幅等的阻燃加工,防止對環境的污染。
雖然纖維素與氯反應可能導致二惡英產生還未被完全證實,但是紙、紙漿采用氯化漂白劑漂白會產生二惡英已被科學認證。在日本的染色工廠已開始著手調查測試氯化法處理時的鹵素及三鹵甲烷含量。有些企業嘗試利用活性炭吸收法來提高廢水處理水準,但是這種方法所需成本較高,不易推廣。
作為對策,日本的產業綜合研究所和日清紡績株式會社正在聯合開發研究纖維素纖維的光照漂白技術。
“光漂白法”的原理是通過促使棉布中著色物質吸收光線、活性化,使藥劑在室溫下與著色物起比較穩定的漂白反應4)。
這種方法的特點就是纖維素纖維在不受到任何損傷下即可得到漂白。為了擴大實驗規模,最近,該課題小組導入了新的實驗裝置,并開始了反復實驗。
棉布的漂白狀態好壞直接影響后整理的質量,我們期待“物理性因素技術”的光照漂白研究能早日取得累累碩果。
以上是最近日本紡織有關“自然環境和生產的調和”的部分研究介紹。相關主題的基礎研究在日本也非常盛行。因為基礎過程的研究可為最高應用技術的開發提供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