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RFID技術邁向產業化
RFID產業鏈包括7個技術方面:標準的制訂、芯片設計與制造技術、天線設計與制造技術、芯片封裝技術、讀寫設備開發與生產技術、系統集成和數據管理軟件平臺、應用系統開發。
國內RFID研發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目前,上海RFID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包括像上海申博這樣的芯片封裝廠商和上海華申為代表的電子標簽終端設備廠商。而在系統集成和數據管理軟件平臺領域,上海交通大學與AutoID中國實驗室、SAP合作,正在進行電子標簽中間件的開發,至于應用系統開發方面,上海海鼎正在進行RFID在商業流通領域的應用開發。北京在上游產品的自主開發方面起色不大,但在應用系統的集成方面卻發展較快,該領域實華開、維深電子等企業十分活躍。
目前,以變壓器耦合原理實現無接觸識別的低頻RFID的市場占有率幾乎占到了所有RFID應用的90%以上,其基本特點可概括為:技術門檻較低,參與的企業多;電子標簽和標簽讀寫器之間的無接觸距離相對較近,方向性不強;產品應用成本較低。總的來說,在低頻RFID領域,國內存在著較好的基礎,應用已趨成熟。在高頻RFID領域,技術和應用都還處在初級階段。
RFID技術的應用在中國還剛剛起步,但對于那些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來說,這是一個機遇。它們可以開始考慮在企業的戰略和運營中充分運用這項技術,從而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進入RFID領域1年多,有麥德龍、匯豐銀行、軟銀等股東背景的實華開是一個比較典型的系統集成商。他們正在研發第一個多語言 (中文、英文、日文、韓文)的讀寫器,同時也在研發一個叫做ID express的軟件。這個軟件賦予每個在中國制造的產品一個唯一的ID代碼,此代碼既包含面向國際市場的EPC代碼,也包含專為國內市場準備的中國編碼,還包含了日本UID編碼,這些不同的編碼都集成在同一個標簽上。為了使這種標簽有效工作,實華開設計了價格跟蹤軟件,在一套軟件里包含了國內的供應商和賣方信息。未來,實華開期望能和其他合作伙伴,共同整合這套軟件。而就在去年12月末,實華開成功推出RFID的首個產品“衛車一號”,從此RFID技術真正步入到尋常百姓家的愛車中。
在標準方面,由于種種原因,2004年初成立的“電子標簽國家標準工作組”被國家標準委暫停工作,新的RFID標準工作組正在醞釀當中。目前,相關企業正與由信息產業部牽頭,國家十五個部委共同召開的RFID標準研討會。
在國際標準上,2004年4月世界RFID領域三大標準組織之一的日本UID中心與實華開簽署了協議,宣布要成立UID中國中心。他們把目標設定為融合EPC標準、UID標準,并向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提出更完善的RFID標準建議。實華開還聯合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中國舉辦了“全球供應鏈與物流RFID標準”工作會議,這是ISO首次在我國召開關于RFID標準的工作會議,三天的會議通過了在集裝箱和托盤上應用RFID技術的標準草案。最近,實華開還作為唯一代表中國的企業參加了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有關RFID標準的工作會。據悉,在今年4月,實華開還將邀請國內外專業廠商和RFID解決方案商,舉辦一次國內規模最大的RFID應用展覽會。同時,將繼續研發已經開始的幾個示范性試點項目。
2005年是沃爾瑪強制令推行的元年,這必將影響到我國的制造業廠商。中國無線射頻身份識別技術(RFID)咨詢顧問Rocky Shi近日在RFID世界論壇大會上發表的主題演講中指出,未來中國將成為引領RFID技術應用與發展的主導力量,并成為這項技術最主要的用戶。
2005年,中國將掀起一個RFID應用的熱潮。無論是在RFID的培訓方面、 標準的制訂方面、局部小范圍的應用方面、某些行業的特殊應用方面以及市場環境的規范方面,RFID產業鏈的初步形成都將步入一個新的臺階。無論是國家標準委還是信息產業部,都將從國家利益的大局出發,盡快確定組成新的RFID國家標準工作組,以便出臺部分RFID標準。市場培育工作也將如火如荼開展,形成RFID從上到下,知識培訓的熱鬧場面。而成功案例彰顯的示范效應將帶動行業開展小范圍應用,RFID價值逐漸被企業認可,有資金和實力的國內企業將對國外RFID技術領域的中小企業開展并購或直接購買技術。而現有的RFID企業,將進一步提升技術水平,初步形成RFID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