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下鄉結合新技術重慶涪陵水口漁場煥發新氣象
虎年盛夏,來到重慶市涪陵區珍溪鎮水口漁場,眼前近100畝魚塘蓄滿了嫩綠的池水,伴隨投餌機沙沙的響聲,滿塘健壯的魚兒銀光閃閃,還有平整的道路、嶄新的管理房,與一年前魚池荒廢、池堤垮塌、道路泥濘的狀況形成鮮明的反差。據業主薛相洪介紹:目前正是生長旺季,每天要投餌一噸半,預計年底將產出草魚、鰱魚、鳙魚、鯽魚、巖鯉等110多噸、產值100萬元、利潤約二三十萬元,實現“噸魚萬元”目標不成問題。
短短一年時間,水口漁場何以有如此大的變化?主要是有兩點經驗值得總結:
第一,城鎮資本下鄉改造落后的養殖設施,帶動商品魚基地建設。水口漁場建成僅兩三年,由于當初投資建場的養殖戶資金短缺,魚池土堤沒護坡、到處垮塌不堪,養殖設施不齊,值班房沒有,生產條件極其簡陋,經營陷入困境。2009年7月,正在尋找投資項目的珍溪鎮建筑老板薛相洪獲悉后,經多方考證,毅然出資收購了該場,并迅速對養殖生產及管理設施進行了全面改造,現已累計投資140多萬元。今年下半年還將擴建100畝左右,屆時總規模將近200畝。
第二,應用池塘健康養殖“一改六化”技術。“一改”:即修建條石堡坎加固池堤120米,魚池水泥護坡900平方米,新建管理房5處、共200平方米,建成電力專線、配備發電機組,修繕場區公路1.5公里、完善進排水渠系860米。
“六化”:一是養殖水質調控化。按照80:20的養殖模式,注重放養品種的合理搭配,運用光合細菌、EM 菌等生物技術,提高水質調控水平。二是主養品種名優化。選擇體質健壯和品種優良的免疫草魚種、建鯉F7、先科巨鯽、巖鯉作為主養對象。三是投入餌料精量化。選用優質品牌飼料,配備先進的投餌機,堅持“定時、定質、定位、定量”原則,科學投喂。四是養殖用藥規范化。嚴格按照《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選擇低毒、高效漁藥,在水產技術人員指導下科學用藥。五是投餌增氧機械化。按照“噸魚萬元”的生產計劃目標要求,配備足夠的增氧和投餌設備,全場共添置增氧機15臺、自動投餌機11臺。六是捕魚臺網化。配備了能夠收放自如、起捕量大的臺網4套。臺網是近幾年發展較快,有利于降低捕撈勞動強度,實現批量輪捕、帶水作業,減少捕撈機械傷魚的生產工具,對降低養殖成本、提高養殖效益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