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制乙二醇成套技術實現產業化
3月20日,記者在內蒙古通遼金煤化工公司看到,該公司應用我國自主煤制乙二醇成套工藝技術建設的設計產能20萬噸的乙二醇項目,已進入設備安裝階段,即將于8~9月投產。與此同時,由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聯合江蘇丹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上海金煤化工新技術有限公司開發的這項技術,已在萬噸級工業示范裝置上打通全流程,并通過中國科學院組織的成果鑒定。這標志著我國在世界上率先實現了全套煤制乙二醇技術路線的工業化應用。
該成套技術符合我國缺油、少氣、煤炭資源相對豐富的資源特點,全部采用工業級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氫氣、氧氣和醇類為原料,顯著降低了乙二醇生產成本,對形成規模化產業極為有利。經鑒定委員會專家現場考察,萬噸級工業試驗裝置運行穩定,具備了進一步建設大規模工業化生產裝置的條件。
內蒙古金煤化工公司采用這一首創技術建設的產業化項目位于通遼開發區,以內蒙古當地豐富的褐煤為原料。一期工程年產20萬噸乙二醇項目將在今年8~9月投產,年內能夠生產6萬噸乙二醇和4萬噸草酸,計劃到2010年可實現年產15萬噸乙二醇和10萬噸草酸。按照計劃,全部項目總投資100億元,建成后產能將達到120萬噸乙二醇。
據中科院福建物構所該項目技術負責人陳貽盾研究員介紹,該所自1982年起開始研發這項技術,獲得了一系列完全自主產權專利技術和催化劑技術。2005年起,該所與江蘇丹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上海金煤化工新技術有限公司強強聯手,正式啟動了“一氧化碳氣相催化合成草酸酯和草酸酯催化加氫合成乙二醇”的產業化項目。經過3年多的努力,他們攻克了煤制乙二醇核心關鍵技術,打通了工藝流程,完成了萬噸級煤制乙二醇工業示范裝置的設計和建設,成功開車打通全流程并穩定運行1000小時以上。
乙二醇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化工原料。近年來國內市場對乙二醇的需求快速增長,去年消費量為701萬噸,而產量僅為180萬噸,進口依存度達70%以上。目前國內外大型乙二醇的工業化生產多采用石油乙烯路線,而且關鍵技術都掌握在國外廠商手中。以煤代替石油生產乙二醇工藝的開發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被列入國家重點科技項目攻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