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十五”科技攻關“清潔汽車材料及油品技術開發”項目通過驗收
2006年3月24日,“十五”科技攻關“清潔汽車材料及油品技術開發”項目通過了由科技部組織、以中國工程院侯芙生院士為組長的專家組的驗收。與會專家對該項目取得的成績給予了高度評價。
“十五”期間,國家科技攻關計劃根據汽車清潔排放的社會需求,以汽車使用的汽、柴油和尾氣排放為重點,安排了系列自主創新技術的開發。經過600多位科技人員三年多的努力,該項目在降低汽、柴油中烯烴、硫含量,開發汽車尾氣的電直熱催化器、柴油車尾氣碳煙捕捉器、高強度車用螺栓鋼,研制芳綸子午胎、輪胎胎面改性材料,攻克鋁合金焊接關鍵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在催化裂化降低汽油烯烴含量技術方面,以少量的投資解決了需大量投資建“汽油重整”裝置生產汽油調配組分才能解決的問題;柴油車碳煙捕捉器,使用了自主研發的碳化硅材料,利用巧妙的結構設計開發出經濟適用的產品,通過了北京市環保局10萬公里在用車的行車實驗驗證,在捕捉器無需再生的情況下,碳煙的濾除效率達到了60%;高乙烯基聚丁二烯橡膠用于輪胎的胎面膠改性劑,可解決通常被業界認為“降低滾動阻力要犧牲抗濕滑性能”這一對矛盾,受到了大企業的關注。研究的鋁合金焊接技術突破了通常存在的焊極壽命短、需要不斷地更換電極的問題,達到了大規模工業應用所需的不小于2000次的焊接次數。同時,還開發了新型的鋁合金自鉚接技術和專用自動化設備;開發了250萬套/年的芳綸子午胎生產線和500萬套高強度車用螺栓鋼生產線。
驗收會上,專家們還對這些技術的未來發展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如:芳綸材料的國產化問題。由于芳綸子午胎在減輕車體重量、防割、防刺,降低汽車高速行駛中輪胎放熱,有效提高行使安全性等方面的優越性能,受到了輪胎和汽車廠家的青睞,需求量上漲,致使進口芳綸漲價近50%。因此迫切需要開發芳綸生產的國產化技術,為芳綸的大規模應用作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