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取得積極進展
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實施進入關鍵時期。作為國家16個科技重大專項之一,轉基因重大專項由國務院11個部門共同組織實施。該專項緊密圍繞國家戰略和農業產業發展需求,目標是獲得一批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培育和推廣一批抗病蟲、抗逆、優質、高產、高效的重大轉基因生物新品種,提升我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生物產業,為保障國家糧食、生態安全和農民增收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在國家863計劃、973計劃、轉基因植物研究與產業化專項和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轉基因重大專項進一步集中資源、集成技術、集聚人才,在轉基因新品種培育、新基因克隆、轉基因技術、生物安全技術和產業化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
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和推廣進展顯著
轉基因抗蟲棉推廣和產業化步伐加快。在專項的支持下,2008-2009年新培育并審定抗蟲轉基因棉花品種28個,推廣轉基因抗蟲棉1.12億畝,使國產抗蟲棉市場份額達到93%,凈增效益130億元,減少農藥用量5.6萬噸。
三系雜交抗蟲棉研發和中試取得重大進展。新培育的雜交抗蟲棉比常規抗蟲棉增產25%以上,比人工去雄雜交棉制種產量提高20%以上,制種成本降低60%。
轉抗蟲基因水稻新品種通過安全性評價,達到國際同類研究領先水平。該品種高抗螟蟲,可顯著減少農藥用量,將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轉植酸酶基因玉米通過安全性評價,達到國際同類研究領先水平。該轉基因玉米作為飼料原料,具有環境友好、節約能源的顯著特點。
培育出一批具有產業化前景的抗病蟲、抗逆、品質改良等轉基因農作物新材料和新品系。培育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轉基因奶牛育種基礎群,創制了肉品質優良、抗病能力明顯改善的轉基因動物育種材料。
瞄準國際新型轉基因產品研發和應用趨勢,結合我國國情和產業發展需求,分品種、分產業進行了全面部署。
建立了高通量基因克隆新技術體系
專項啟動實施以來,構建了水稻等作物染色體片段導入系文庫和突變體文庫。克隆了一批抗蟲、抗病、抗除草劑、抗逆、優質、高產、養分高效利用等重要性狀基因,并開展了育種價值評估。其中,獲得10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Bt殺蟲基因,國際上首次克隆了水稻抗褐飛虱基因;獲得6個新型抗除草劑基因;克隆水稻理想株型調控基因,可提高穗粒數。
完善了規模化轉基因技術體系
棉花、玉米、水稻等作物遺傳轉化技術體系規模化程度顯著提高,基本滿足了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的需求。特別是水稻轉化效率從40%提高到83%。研制了多基因干擾、多基因轉化、基因刪除、基因拆分重建、體細胞克隆等安全、高效的動植物轉基因新技術。
強化了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管、評價和檢測技術體系
重大專項強調技術研發和安全評價同步推進,并注重生物安全技術支撐體系建設,在條件能力建設和技術研發方面得到很大提升。完善了基因來源、價值評估認定的安全評價體系,建立了多年、多點生物安全評價和檢測監測網絡。強化了抗蟲棉花、抗蟲水稻和轉植酸酶基因玉米產業化后的全程安全監測、評估技術體系,將使我國生物安全管理更加完善、系統和快捷。
建立了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高通量精準檢測技術,在轉基因生物分子特征,基因漂移、非靶標生物影響、靶標害蟲抗性等環境安全評價,以及關鍵營養成份分析、致敏性動物試驗等食用飼用安全評價關鍵技術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
凝聚了高水平的領軍人才和研發團隊
重大專項凝聚了全國范圍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從事轉基因研究的主要優勢力量,直接參加的院士、千人計劃學者、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研究骨干人員1200余名。同時,還吸納了一批從事種業經營的公司企業人員、農業管理和技術推廣人員。構建了一支跨部門、跨學科、跨領域的高水平的研發團隊,在基因功能研究、轉基因技術、新品種培育等方面形成了大聯合大協作的局面,為推動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加強科學普及和宣傳培訓
專項還將通過建立科普展示基地,利用電視、網絡、報紙等媒體開展科普宣傳活動,加強輿論的科學引導和宣傳培訓,不斷提升公眾對轉基因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科學、理性的認知水平,消除疑慮和誤解,為共同推進科技創新、提升我國科技競爭力營造良好氛圍。